现代汉语词汇里,“政府”这个词的使用率极高,在报刊、电视、广播和言谈中能经常听到或看到。按今天的说法,“政府”的语义是指“国家各级行政(行使政权)机关”。但是,它的本义并不是这样,这同它的源起和语义演变有关。
“政”,政治、政务、政权;“府”,官署之通称。“政府”的本义原指掌握政权、负责为政之道(政策)、处理行政事务的百官之汇集处,即政事堂。唐宋时期,专指宰相的总办公处。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朝廷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南北朝至唐代的三个最高中央政务机构。“三省”之长,依次为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均为宰相级官职,共议国事。具体分工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指吏、户、礼、兵、刑、工六个主要部门(亦称“六行”),最高长官为尚书,统称“六官”。三省的尚书令和六部的尚书以及尚书下属的百官办公时汇集之处即为政事堂,在此商讨政事,布置政务,修订或颁布政策。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云:“李林甫宰相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宋代史学家胡三省所撰之《资治通鉴广注》注曰:“‘政府’即政事堂。”此为“政府”一词的出处,可见其本义是官署名,即百官汇集办公的地方,再由官署名演变为专指国家行政(行使政策、政令、政权、政务)机关。按行政范围和职权大小,又细分为中央、省市、县区、乡镇等各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