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成语存在着两用现象,它们有的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有的既可以表褒义,也可以表中性或贬义。但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却自觉不自觉地“青睐”了某一方面,而“冷落”了另一方面。而与人们习惯思维恰恰相反的是,中高考试卷在设计使用正确的选项时热衷的正是这些成语中被人们“冷落”的释义。如:
①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2004年广东卷第4题A项)
②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1992年全国卷第3题C项)
③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卷第4题C项)
①句中的“短小精悍”既可用于“人”,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可以用于“物”,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但其用于“人”的一面常被人们“冷落”。②句中的“灯红酒绿”既可表贬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表褒义,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但其表褒义的一面常被人们“冷落”。③句中的“想入非非”既可表中性,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也可表贬义,指胡思乱想。但其中表中性的一面常被人们“冷落”。上述三个正确选项的设计,都是从两用成语中被人们“冷落”的释义切入的。
为此,对两用成语的把握,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对“冷”的释义要强化讲解、记忆和训练,做到“冷义”不生;而对“热义”的释义则点到即止,做到“热义”不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