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占课时最多、花精力最大的就是阅读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从对文本的“一元解读”转变为“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就必须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个性化阅读呢?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教师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教书,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满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神坛”,做学生的伙伴朋友,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还要善做 “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角,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二、 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
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阅读”并不是简单的口头动作,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背、唱等多项活动,即使是“读”,也有多种方式。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内心处于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三、 营造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组织学生自己探究。有位教师教《比金钱更重要》一文,学生反复研读后提出了两个问题。按过去教法这些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现在学生通过研读,自己提出来了,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成果。由于问题是自己所提,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更高。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发现纸条是“我”担责任的象征,电话致谢表明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珍贵。在这一过程中,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特有的交融作用。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发现他人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从而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