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语文课堂。多媒体能打破时空界限,“现古今于一瞬,展四海于须臾”;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基于上述优点,多媒体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还将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之一。但是,多媒体运用过度,语文课堂也会为其所累。
第一、会削弱教师魅力
多媒体能够进行动态演示,能使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极大地吸引学生。文本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然而这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教师的魅力。因为,教师有感情的现场朗读往往更能感染学生,更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偶像”效果。
幻灯片的投影取代了教师的现场板书,预设的幻灯片内容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因为它不能即时增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往往因无法加入到板书中去而留下遗憾。其实,教师条理清晰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课堂重点一目了然。另外,教师漂亮工整的板书对于学生的书写还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力量。
第二、会限制学生思维
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其实是单向的“人机”交流,幻灯片的使用,使教师变成了放映员。大量的图文信息使老师忙于点击鼠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思维速度往往跟不上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多的图文信息也会限制学生面对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会滋生学生学习的惰性。一堂课结束,学生的课本干干净净,这也给他们课后的知识巩固和消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学生会习惯于依赖这种图文信息的展示,从而削弱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过度关注声音、动画等这些和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东西,而忽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和品味,使得教学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课时,笔者剪辑了影片中“宝黛相见”的片段让学生观看,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实现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只注重画面的欣赏而忽视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忽略了对经典语言的品味,变成了完全脱离文本的纯娱乐性的影片观赏,导致学生想象及情感趋于弱化。
第三、会减少语文教学的对话交流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生动的对话生成。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是“人机交流”,忽视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和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因此,多媒体展示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这就像看影片总不能取代阅读文学原著一样。过多依赖多媒体补充知识,就可能导致语文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难突破。曾经有一位老师上杨绛的《老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王的善良与爱心,课堂上投影了许多像老王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做好事的画面,结果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这无疑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宗旨,忽视了语文工具性,弱化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本末倒置。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永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