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61

[ 王丽萍 文选 ]   

我的词语教学策略

◇ 王丽萍

  维果斯基曾经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对于词语教学,我一直以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当词语尚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没有生命的。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从而真正理解词语的深刻内涵。
  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下面结合苏教版第五册中《金子》一文教学,介绍我的析词策略:
  一、 展开想象,理解词语。《金子》一文的开头一句是: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其中“蜂拥而至”一词很有研究、品味的价值。但是我一开始没有拿出来讲,而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启发学生:“你们觉得淘金者多不多?”学生说:“多。”“那么,你们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蜂拥而至。”接着,我播放了蜜蜂群飞时的嗡嗡声,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情景描绘出来。同学说:蜜蜂很多,一团一团的,声音特别大……于是我说:“本文中写的是蜜蜂吗?”学生不约而同的说:“不是,写的是人。”“那么,蜂拥而至,这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吗? ”学生答道:“指淘金的人非常多。”“你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学生说:“淘金的人就像一群一群的蜜蜂一样嗡嗡地飞来了。”瞧,孩子们说得多好啊!
  二、 读中感悟,理解词语。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和体味。让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金子》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骄傲”这个词多含有贬义,而在这儿它却是个褒义词,是“自豪”的意思。但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于是我以读带讲:“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从‘终于’这个词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他们的体会是彼得的梦想实现得很不容易,很艰辛。接着我让同学们走进彼得的花圃,让他们再看看这美丽娇艳的鲜花,问:“你们能体会到彼得此时的心情吗?”学生说是自豪。我引导学生带着自豪的语气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朗读后,我问:“‘不无骄傲’是什么意思?”学生有感而发:“就是非常自豪!”在这样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无骄傲”这个词,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
  三、 联系生活,理解词语。《金子》第六自然段:“彼得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五年以后才实现了梦想,在这漫长的五年里,彼得付出了很多精力,但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于是,怎样理解“全部精力”一词也便成了一个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看这个词——“全部精力”,一起读一遍。(生读)
  师:你能找出几个和“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起”这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生:竭尽全力。
  生:全力以赴。
  (师板书“全力以赴”一词)
  师:同学们,彼得是怎样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用到种花上的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彼得种花的生活场景中。
  (出示:清晨,天刚蒙蒙亮,彼得……中午,烈日当空,彼得……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彼得……夜幕降临,彼得拖着疲惫的身子……)
  随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种花体验,结合课文的插图,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的精力培育花苗的。小组合作的氛围激发了他们说话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短短的几分钟内便能说出一段段生动、形象、优美的语句来。之后我让他们把“全部精力”的意思说出来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郭里集中心校]

我的词语教学策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