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85

[ 欧海龙 文选 ]   

阅读教学,形神兼备

◇ 欧海龙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求也。”就是说,书画要想达到妙境,必须“神会”。“神会”就是“物”“我”统一,达到 “物我如一”的境界,而不能仅仅从“形”的方面去寻求。
  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存在着“形神”的辩证关系,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字,就是“形”。而文章中折射出人物的爱国情感、坚韧的意志、崇高的品德……就是“神”。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形神”的关系,值得探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就是一篇典型的形神兼备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司马迁在受刑后靠着一种什么样的意念支撑他发愤写书,学生只有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才能懂得。
  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司马迁痛苦、矛盾的心理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入狱受刑后的司马迁面对残缺不全的身体,面对寄托着父亲遗愿而没有完成的史书,他的心里有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声音在说______________,而另一个声音在说______________。学生像参加辩论会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一个声音在说:“别写了,我这样一个身体残缺不全的人,早就没有颜面活在世上了,我写的书又有谁会去看呢?”另一个声音在说:“不行,不写完这史书,我怎么能对得起临终前留下遗愿的父亲呢?他在九泉之下是不会瞑目的。”一个声音在说:“我受了这等耻辱,经历了这番磨难,干吗还跟自己的后半生过不去呢?算了,不写了。”另一个声音在说:“我也是堂堂七尺男儿,如果就这样过完余生,岂不是对不起死去的父亲吗?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对司马迁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后,学生悟出了“司马迁写完《史记》原来这么不容易!”“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放在一边,写下这煌煌巨著《史记》,现在我们读起来,真是字字重如千斤。”“司马迁遭遇奇耻大辱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无比宽阔的胸襟、无比坚强的意志、无比深远的目光,完成了《史记》,赢得了后人的敬重,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至此,学生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已经解读透彻了,在得其“神”的基础上,再求其“形”,即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与司马迁一同经历了这番心路历程之后,从中学会了面对挫折如何取舍、如何战胜自我、如何赋予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这种“神”的领会,不正是我们对一篇课文教学最高层次的追求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阅读教学,形神兼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