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1

[ 孟运津 文选 ]   

阅读启蒙——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孟运津

  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力量。而阅读就是人们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优秀读物能给他们以精神养料,滋润他们的心灵。学生通过阅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增长才干。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量分年段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开启好阅读之门,指点他们从小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 潜移默化,点亮心灵之灯
  
  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识字起,就应该由家长、老师经常给学生吟诵经典古诗词、讲述童话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或家长坚持每天给孩子大声朗读一段美文,持之以恒,孩子的阅读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萌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就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的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逐步具备阅读的基础。根据孩子的兴趣,在他们生活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让他们随手可以翻阅浏览,孩子们看到这些读物,不经意地翻翻,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被读物中的精彩、新奇的画面、情节吸引过来,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进入阅读状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点,结合所讲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课后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书刊,了解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背后故事,让他们带着目的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二、 营造氛围,开启智慧之门
  
  学生有了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刻意在学校及班级中,为学生创设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海”境界,让学生产生置身人类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感受读书之乐,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和黑板报,办起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将教室内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每班都放上一个班级书架,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年段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文学名著、科普读本、名人传记、中外名家名篇等。采用入股的形式,每位学生买一两本书或从家中选几本适合阅读的不同的书刊入股,这样每人买一本书或带一本书就可以看到几十本不同的书,升入高一年级了,各人再带回去,充实家庭书架。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给学生推荐新书,指导读法,交流阅读收获。每天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集体诵读名言警句和古诗热身。
  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布置名人读书名言,展示学生读书成果,列出近期推荐书目。鼓励各班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或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读好书,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断多,谁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多……把这些情况统计在班级公告栏里,让大家看得见各人的进步,从而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或是通过配乐朗颂和表演课外阅读剧的形式来汇报各自的读书收获,增强学生读书兴趣。
  此外,利用校广播站、电视台,安排“每周新书架”栏目,向学生推荐最新好书,并根据所推荐书的内容进行读书知识竞赛或读后感征文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读书质量。学校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阅读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拥有自己的读书剪贴本和笔记本,并且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家校配合,进一步拓宽学生读书的空间,将读书活动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读,孩子为父母读书报,给家长讲故事,让书香溢满家庭。
  身教胜于言教,在极力打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我们教师更要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必读的书目或推荐学生读的书籍,教师要先读或和学生一起读,这样才可以与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为学生排难释疑,同时也为自己打足精神底气。
  
  三、 指导读法,浇灌阅读之花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指导的根本目的,阅读方法是为实现阅读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阅读个性的不同而会呈现出一片多彩的天空。在课内阅读上,我们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读,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气氛宽松,探讨热烈,让他们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在脑中还要能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展开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课外阅读上,我们不妨教学生借鉴一下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的四种读书法: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下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无意饱餐。三、囫囵吞枣法。好读书,不求甚解。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勉强,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
  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努力做到脑、眼、口、手并用,对所读内容的重要部分,适当地圈、画、批、注,边读边思。在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后,针对其内容提出个人看法和见解,列举出优点和不足,及时写好读书心得,在阅读中碰到的精彩内容作剪贴或摘录。
  
  四、 激励评价,体验收获之乐
  
  我们对待小学生的阅读,要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眼光来看,通过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首先评价阅读是否有实效,对自主性的阅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将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分年级和层次,对每本书编制若干组选择性测验题,每组10题,附有答案,制成相应的软件,存入电脑,学生阅读相关的书后,可以上学校网站,点击书籍编号,参加阅读测试,若答对某组7题以上,电脑认可该生阅读了某书,给予相应的阅读价值点数,同时自动记存。学生也可以随时从自己的电脑阅读账户上了解累计阅读的书籍、册数及阅读价值点数,当达到一点数值时,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获得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掌管班级图书柜钥匙,或由校长亲自颁发“小书虫”金银铜奖证书,赠给优秀儿童文学名著等。
  其次每学期都要安排几次作品朗诵会,举行两次讲故事大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展评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排练课外阅读剧,编辑黑板报、手抄报。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查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积累情况,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努力方向,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此,促使课外读书活动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逐渐地,阅读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在孩子们中间课外读书蔚然成风,成为他们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快乐大餐,这样他们在阅读中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一个个会变得聪明睿智起来,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心小学]

阅读启蒙——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