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9

[ 陈白华 文选 ]   

钻研教材深,领悟道理透

◇ 陈白华

  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到: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对文本的解读有四忌: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现象出现,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那么,该如何解读教材呢? 一个字——“钻”。
  教师的解读文本不同于一般人的阅读理解。教师的阅读具有自身的目的性,是为教语文而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要有一股“钻”劲。不但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更要走进课程,走进学生,最终实现对文本的重构,形成利于学生发展的智慧教案。
  
  一、 “钻”研文本语言,寻找隐含的深意
  
  抓住问题解读文本,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必经之路。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师要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轻松,不能满足于把教材看懂,而要把教材看穿、看透,挖掘教材的精髓,不能让自己存在知识的盲点。所以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叩问教材,发现问题,解决疑惑。
  存疑:《烟台的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的内容让我产生了两点困惑:
  其一:为什么作者描写四季景色时没有按照通常的春、夏、秋、冬的写作顺序,而是先描写了冬天的海?先写冬天的海是否有深刻的含义?冬天海的“凝重”是否隐喻着厚重的历史背景?
  其二:课文最后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是教学难点所在,尤其是“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到底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哪些活剧呢?
  释疑:通过了解烟台的历史,关注这片海域上发生的故事,最终得出自己的困惑可以用书本上句子“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来解释!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烟台海之所以与其他地方的海不同,是因为“北面临海”。“北面临海”,字面上并不难以理解,但为什么北面临海便会有此独特景观了呢?
  文中有两句能稍作解释: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似乎这样读来,孩子们也未必很清楚!如何更清楚明了,学生又易于接受呢?运用一些地理知识,采用简笔画画出烟台在渤海中的位置,一切便迎刃而解!
  独特的地理地位——北面临海,西伯利亚寒流从北面而来,在海面推波助澜,让海水正面冲击海岸,所以烟台的海才会如暴怒的狮子,才会比东面和南面的海域更凶猛!才会让人有“凝重”之感!这是对人心灵的一种震慑!
  也正因为“北面临海”,加之烟台处于胶东半岛之上,胶东半岛上崇山峻岭(半岛南部的崂山,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阻拦了南太平洋的风,所以其他三个季节烟台的海与东面和南面的海域相比又平静许多。
  所以才形成了独特的烟台海景!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到底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哪些活剧呢?广泛阅读烟台的历史、文化,认识到烟台人的确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我将材料整理如下: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7000年前这里便有了人的足迹,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
  烟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的烟台是中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是“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近年来连续获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社会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和“长安杯”。
  孙为刚的《烟台的海》的原作,发表在1998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上,收入课文后稍有改动,据说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当时让很多烟台人引以为豪,也使得更多人认识了烟台。可以说是对烟台一次极好的宣传!看来,这的确是篇好文章!
  明理:这是写景的文章,分别描写了冬、春、夏、秋的海景,同时海景中都少不了烟台人的活动。文章结尾话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烟台的海》文章的情语是什么呢?烟台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烟台的海,而正是这独特的海造就了烟台人勇敢、勤劳、浪漫的性格。这样性格的烟台人又依托着海创造着自己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文章结尾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我想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
  
  二、 “钻”研文本背景,拥有个性化解读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的文章,来展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如《孔子游春》《孙中山破陋习》《钱学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这些文章背后依托着时代的背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于文本涉及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清晰了解,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苏教版第五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的陋习。
  这篇文章的背后有着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
  关注背景之一:缠足的起源与危害。缠足,据文字记载大概起源于宋代,距今一千多年,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共同点:缠足是牺牲了女性的健康来满足男人们的喜好。缠足曾是中国的“国粹”。这种习俗体现的是一种愚昧和落后。在审美上反映了以丑为美的错误观点;在道德上体现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陋习不仅伤害国人的身体,更禁锢国人的思想。对于这一背景的了解,利于教师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文字中所蕴含的陋习的危害,正如特级教师高万同先生提及的:陋习的危害时间之长——上千年;危害范围之广——伤害无数的妇女;危害之深——妇女身体受到摧残,心灵受到蒙蔽!
  背景之二:孙中山其人其事。孙中山推翻两千多年封建统治,一生都致力于谋求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中山陵上镌刻的“天下为公”“博爱”几个大字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丰功伟绩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后人敬仰。
  带着这样的认识走进文本,我们看到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了缠足陋习的危害,出于对姐姐的爱,他挺身而出,反抗陋习,但无功而返,这让他充满了对缠足陋习的憎恨!这应该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弟弟关心、爱护自己的姐姐的一种爱的表达。这是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做出的举动,如果让学生体会“教参”提示: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便有拔高之嫌。
  长大后的孙中山更清楚地认识了陋习的危害,所以当了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这不仅是为姐姐而废除陋习,更是为天下所有妇女而废除陋习,这正是孙中山成为伟人的原因:他能够将自己对姐姐的爱推己及人,爱天下所有人。这是一种大爱,即孙中山说的“博爱”。
  文本不妨这样解读: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博爱思想——爱姐姐,爱天下人。这样会让孙中山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有血有肉,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体会到孙中山作为普通人平凡的一面,又能感受其作为伟人的伟大之处。
  当然“教参”凝聚了优秀教师的心血,是他们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这为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对文本解读应该做到借助“教参”,但不能囿于“教参”,丧失自己对文本的思考。“课标”提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拥有自我,方能读出智慧。
  
  三、 “钻”研文本体裁,找准教学的落脚点
  
  抓住文体解读文本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课本上的文体,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各种文体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文体角度出发,可以为教师解读文本打开一个崭新的空间!
  《牛郎织女》是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通俗易懂,人物个性鲜明。似乎不用教师教学生也能读懂!这样的文章教师该如何解读?
  如果我们站在文章体裁的角度,对民间故事的创作手法及其意义有所了解,便会对文本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体裁之一,是劳动群众的文学。托尔斯泰曾评价民间文学是“最高级的艺术作品”。
  1.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民间故事是人民生活、历史的生动反映。
  《牛郎织女》一文中,刻画了牛郎这个穷苦劳动者的形象。他出身贫寒,又饱受哥嫂的虐待,但冷漠的环境并没有泯灭他勤劳善良的品质。他与老牛相依为命,对老牛百般呵护。他正是具有朴素品质的穷苦劳动人民的写照。
  文章中织女和牛郎的爱情悲剧,看似人神殊途的悲剧——从文中“下嫁”一词可以体会。表面看是因为人和神地位悬殊造成悲剧,其实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个故事能成为民间故事中的经典,直到今天都有积极意义,与故事中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呼声有着极大关系!
  2. 民间故事中有民族文化的根基,许多内容中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特别是几千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断流传、创新,成为人民生活的教科书,哺育着人民的成长,使广大不识字的人们都得到了滋养,对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牛郎织女》一文中牛郎勤劳善良的品德打动了老牛,感动了织女,使他赢得了忠诚的友情、忠贞的爱情。今天读来对我们也是心灵的一次洗礼!
  牛郎与老牛之间演绎着忠诚的友情。牛郎对老牛悉心照料,老牛为牛郎安排了美满姻缘,如同牛郎的长辈、父母一般。临终前知道牛郎命运多舛,将自己的皮留给了牛郎,可以说对牛郎回报了自己的一切——把对牛郎的感情全都浓缩到了最后一滴眼泪、唯一的一张牛皮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章最后牛郎织女排除万难,追求爱情,几百个日夜等待只为一朝相见,唱响了一曲忠贞不屈的爱情赞歌!
  3. 民间故事在形式上常常不自觉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从大的情节、结构上看,民间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但在局部情节和细节描写上,却往往很现实。这样的结合,正如《文心雕龙》所说的:“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堕其实。”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鬼斧神工,自然成趣。正因为如此,《牛郎织女》一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牛郎的人物形象贴近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平凡而普通,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在心中编织了美丽的梦想。虽然是一个悲剧,却在结尾时运用浪漫手法——鹊桥相会,给了人们内心一丝安慰,并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4. 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使得它不但为民众所喜爱,也是文人创作的重要源泉。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篇不胜枚举,与今天“牛郎织女”版本比较相符的诗篇主要是《古诗十九首》和《鹊桥仙》。
  看来,关注文章的体裁会让原本单薄的文本变得厚重起来,教学的落脚点也会随着明晰起来:引导学生站在读者角度上体会文章中真挚的友情、执著的爱情;民间故事是在老百姓口耳相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思考他们想通过这样的传说寄托的思想——希望人人平等,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间故事文本解读关注的是真、善、美的认识。而与其他体裁文本解读关注点又有所区别:诗词教学关键便是找准 “诗眼”;对于小说的解读,一般抓住小说中人物形象;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的把握……
  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教师钻研文本越深,就越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也能够讲在点子上,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镇第四小学]

钻研教材深,领悟道理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