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
1. 参悟课文,模仿写法。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不好。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的写作实践,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律就比较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随意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这些规则的正确性。
2. 自主修改,总结得失。写作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强化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我们可以把修改文章看作一种反向模仿。
3. 鉴赏范文,敢于比试。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范文,目的在于吸取范文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同时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敢于向名家名篇学习,至于成篇,只求神似,不能抄袭。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这样学生在中学阶段将能得到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欢口镇沙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