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46

[ 张桂琪 文选 ]   

对语文课堂教学几个细节的思考

◇ 张桂琪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成为课改的核心内容。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满堂问、满堂灌,而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学习,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努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现在少数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新课程教学,而走入了阅读教学的误区,违背了语文教改的本意,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细节一:学生质疑
  
  每当导入一篇新课文时,有些老师总习惯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看到这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都很高,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头微笑,夸奖学生爱思考。然而,老师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筛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中思考解决,而是仍旧抛出自己在备课时预设的几个问题,然后开始肢解课文。此时,学生才明白:老师让他们“质疑”其实是走过场,自己说什么都无关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只有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是,上面所说的老师把学生质疑仅仅停在形式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虚假的。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才是为学而教的行为。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安排,这样做,才能体现以学定教,凸现学生学的地位。
  
  细节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语文教学提倡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伙伴合作,形式多样。可是,有时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上了一大半,老师和学生都有些疲劳,为振奋一下精神,同时也为再一次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迅速组成四人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看场面壮观,听声音热闹,老师却没有去倾听学生的讨论。有时,学生分工尚未完成,教师已击掌示意停止;有时,学生嘻嘻哈哈一番,教师也不理会。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学习场所,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单纯的旁听者,而现在的合作学习,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活动本身是值得称道的。但在具体操作时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讨论的问题有价值吗?学生在讨论时分工明确吗?是否人人都参与了讨论?老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充分吗?如果需要采用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那么,我们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在互动中享受尊重,获得肯定。其实合作学习,决不是单单四人小组一种形式,在一个班级里,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后,另一名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使问题的答案得到完善,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必须从形式走向实质。
  
  细节三:课文朗读
  
  朗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凸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的、首要的要求。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尤其是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老师大都带领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这也正是语文课堂的真谛所在。但是,透过书声琅琅的课堂,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孩子失落的脸庞:课文朗读不知什么时候竟成了一些“好学生”的专利,更多的孩子只是“好学生”的绿叶。教师一般先请他们读,再请朗读好的学生读,由此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水平逐步提高的效果。而到了公开课的时候,老师的目光更不会投向他们——课堂就只是“好学生”朗读的舞台。有些学生从来都没有在课堂上获得教师指名朗读的机会,永远是听众。
  课堂上学生深感读书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表现自己,语文课堂的诗意也正是有赖于朗读才得以充分展现,但这种快乐为什么只让一小部分的学生品尝到呢?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他们拥有同样的学习权利,教师要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既然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每一朵鲜花都有向着阳光绽放的权利。所以,我们切不可为了“美化”课堂教学,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误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啊!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读书的时间,在读书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感情。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真正的语文课。
  
  细节四:多媒体运用
  
  语文课堂现在是多媒体天下。不可否认,多媒体的运用确实使语文课堂发生了变化,语文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各级各类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那就不能叫新课堂。如果你还坚持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原始教学——再好的课也要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看客。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教师总是忙于点击鼠标,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忙于观赏,目不暇接,他们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哪里还有时间与教师、与文本展开对话?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正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触及学生心灵,可是,多媒体喧宾夺主后,学生就成了被动观众,你还期望它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教学效益?我们应该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让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去感知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对语文课堂教学几个细节的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