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4

  

巧读书,深感悟

◇ 章 莉

  “语文真的很难教!”这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心声。因为呈现的文本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往往不出现在考试中。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至关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就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 在诵读中产生感悟
  
  (一) “以情促读”
  诵读必须要以“情感”“情境”为背景,才可以“起舞弄清影”。
  怎样操作呢?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通过转换角色、揣摩心理、体验情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情感流露。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差距、心理差距,促使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如在教授《孤独之旅》一文时,单纯让学生诵读课文,他们很难体会小说深刻展现人物内心的那种艰难,战胜自我的那种坚韧,以及历经痛苦的洗礼后,表现出的坚强、独立、拼搏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勇气。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同龄人杜小康,把自己放逐到浩淼的大芦苇丛中,那里没有人烟、没有交流、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通过诵读文本去身临其境,去感受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在这样的情感设定下他们渐入佳境,引出了很多的感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成长中有挫折,也会有成功,有悲哀烦恼,也会有欢乐喜悦,这就是生活。在我们所有人的人生旅途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都能在‘五湖明月在,渔歌会有时’的信念的支撑下,感悟出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克服阻碍、排除万难,从而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在这里角色的转换,连接了文本与学生,跨越了文字,跨越了教师,使读者感悟出美丽和芬芳!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这样,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诵读时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面前。这样,他们就能在深切地感受课文所描述情境的同时,产生感悟。
  (二) “以声促读”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也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启迪学生感悟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生动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不断有指导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有些文化艺术类书籍的阅读,即使反复吟诵,学生往往也很难直接从文字中读出感悟来。这时“以声促读”就可以曲径通幽。如在阅读自读课本《声音》一文时,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很难体会到作者对于几种乐器的音质偏爱,以及由声音引发的人生感悟。这时我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学生聆听着凄美的音乐,感受着旷古的深情,写出内心的感悟。
  一生写道:“有一种浪漫,叫做双飞;有一种美丽,叫做化蝶……乐曲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激昂雄浑。淡淡的哀愁中却蕴含着不羁的呼唤。其中有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有对唯美自由的追求,有对不渝爱情的忠贞。在品味中,我们为当时的封建迂腐而愤怒,为圆满的结局而欣慰。它展示的是一个为了爱、自由而奋斗的故事,给了我们与专制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正如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中写的:“情感是一座桥梁,横跨在文本和读者、音乐与人生之间。可以用这样一条线来连接:听乐——融情——会意——感悟。”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读文本,很快就感悟到文字后面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
  
  二、 在研读中加深感悟
  
  研读的关键在于确定研读词句。有时将确定研读词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词五首》之《望江南》这一课时,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词中寻找体现女主人公心境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悟。仔细研读后,有一个学生认为是“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表明她一直是独自一人生活着,她的心境也一直处于孤寂之中;一个学生认为是“过尽”和“千帆”两词,因为这里通过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淋漓尽致地把女主人公由满怀希望到逐渐失望的痛楚心境渲染出来了;还有学生认为是“脉脉”“悠悠”,因为这里虽是写景,但其实是以景衬情;也有学生认为是“肠断”……
  有了内容,学生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研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这些字、词、句、段进行分析和研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使全体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加深感悟。
  
  三、 在质疑中提升感悟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学贵有疑,思起于疑。阅读课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千万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天真直率的问题当作是不可理喻或毫无价值的东西丢置一边,往往正是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解决这些疑惑,就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说菲力浦夫妇很势利,很冷酷呢?我认为他们做得很对!因为每个人不能总是靠别人活着,应该自食其力,就像小时候摔倒也应该自己爬起来一样。菲力浦夫妇就是没有搀扶小孩起来的父母。”听到这个质疑,一些学生笑起来了,但是我知道,这个想法正是他读完课文后的最真实的第一感受,因而我马上让同学分成赞同和不赞同两种观点展开讨论,并要求联系上下文从文章中找出根据来。学生们畅所欲言,争得面红耳赤。正是这种质疑、争论、探讨,让学生们的感悟得到了强化。要下课的时候我表扬了最开始提问的那个同学,并且告诉大家,不管对课文有什么想法,都应该积极地在课堂上提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巧读书,深感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