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35

[ 胡罡罹 文选 ]   

让美萦绕课堂

◇ 胡罡罹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语文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就课本而课本,死教,面窄,甚至教条化、公式化;二是说开去,弄得语文教学找不着自己了,这就是主体性的失落,走着走着就丢了自己。且不论这二者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它们都疏忽了一点,那就是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是提高应试能力,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注入“审美”教育。有的老师会认为,我们常常给学生归纳中心思想,这不就是审美教育嘛,其实不然。要知道,机械式教条化的灌输是难以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的。
  目前中学教育中缺乏固定的美学教育课程。对于美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了要求穿着校服,男生不蓄发,女生不烫发等表象上,而现实中,流行歌曲、卡通书籍、广告、时尚杂志、娱乐性影视、游戏节目等大众文化现象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且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现象。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骤变的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会感到心灵的迷惘,他们对美的界定也很模糊,此时,中学语文课堂就应担负起审美教育的责任。
  对于社会大众文化中存在的错误的价值观、金钱观,畸形的人生追求、性爱态度,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面比照对象;对健康的、积极的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和健全的人格,因而对课堂教学中类似《两根灯草》《守财奴》中的主人公的丑陋就不能仅仅用“吝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简单交代过去。使我感触尤其深刻的是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当我让学生对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这两个女性进行选择时,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学生选择了佛来思节,因为她仍然年轻貌美,并且有钱。几乎没有人看到玛蒂尔德身上所具有的诚实的品质。所以其后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地给予了玛蒂尔德新的评价:其实最令读者感动的应该是玛蒂尔德的诚实,她为了偿还债务,敢于赔上自己的美丽和青春,这对当时的法国妇女而言,可以说是伟大的举动了。因为当时的许多法国妇女,为了保住自己的美貌而被人爱慕可以不惜任何代价,甚至在怀有身孕时,为了保持身材,也要系上腰甲,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鸡胸龟背的畸形儿(参见莫泊桑的小说《人妖之母》),玛蒂尔德正好同这些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年的辛劳使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这种变化她比谁都清楚,但她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没有让虚荣心吞掉灵魂而改变自己的主意,应该说她是莫泊桑小说中一个特有的形象。学生要学她勇敢承担责任,面对现实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课堂讨论到这一步,学生已经对玛蒂尔德、对“美”有了新的认识。
  审美是个大概念,三言两语的确难以说明白,但我们应该看到,凡在历史上真正能够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美的事物都有这样的特点: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蕴含着“真”,它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暗含着“善”,它有利于人们通过感性形式直接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一句话,凡是以感性形式启迪人们智慧,促进人们热爱生活,愉悦人们身心的事物就是美的。语文老师尤其应该成为这样的美的传播者。如果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能够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都能有健康、崇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那么,我大胆地说一句:学生少做一两张试卷又算得了什么。那些奇装异服、口出秽语、缺少公德等一系列不“美”的问题恐怕早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如此,有了正确的审美,那么一直在探讨的语文教学中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人文精神教育也应该说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有的同行认为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是无法“量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什么途径训练?”“怎么检测评估?”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似乎无明确的答案。我要说的是,这首先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审美教育也如此技术化,那么在它开始的同时就已经消亡了。审美教育是不能按照程序训练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不能实现。审美教育,首先需要的是感染,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思想的撞击,这就需要教育者本身就要具有这种素质,即审美修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个人的魅力,让这种思想的撞击迸发出火花,以思想“点燃”思想。
  从个体审美能力的形成可以看出,一定的审美能力实际上是一定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多种因素的结晶物,其中尤为重要的审美修养,这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以及生活阅历等等。中学阶段老师结合自己的阅历、认识融合课堂的知识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老师应该在常人不见之处发现美,在常人不听之处听出声,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蕴涵有生活哲理的人和事观察清楚,并发掘其本质内涵,像活水一样引入课堂,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教活课本,并以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丑恶的烈焰,让学生从文章与教师的融会贯通中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改变他们的命运。
  审美并不神秘,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诸多文章中都有审美的因素存在,它们正期待着更多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学生写作也需要模仿
  张成爱
  
  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
  1. 参悟课文,模仿写法。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不好。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的写作实践,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律就比较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随意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这些规则的正确性。
  2. 自主修改,总结得失。写作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强化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我们可以把修改文章看作一种反向模仿。
  3. 鉴赏范文,敢于比试。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范文,目的在于吸取范文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同时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敢于向名家名篇学习,至于成篇,只求神似,不能抄袭。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这样学生在中学阶段将能得到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欢口镇沙庄初级中学]

让美萦绕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