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0

[ 钱俊华 文选 ]   

让课堂精美如画

◇ 钱俊华

  陶行知先生1919年就在《新教育》杂志上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形式五花八门,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追求与目标越来越远。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画艺术的时候,发现它与语文教学竟有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画家胸中的一方天地,一腔精气,就在这几尺素宣、一枝妙笔间荡漾开来,给观者以无尽的神韵和意蕴。这种用最简单的笔法表现最精致的情感的艺术,正是有效性的最深刻的阐释。
  
  一、 线条简洁,冗繁削尽留清瘦
  
  课堂由学生、教师、文本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文本就是一个个范例。面对文本辐射开来的众多信息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应该怎样取舍,才能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借鉴郑板桥的“冗繁削尽留清瘦”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化步骤,洗练节奏,构建一种简约、实用的课堂,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叶圣陶指出:“语文老师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却受到好评。好就好在指导学生五读课文,于是课堂就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感受精神内涵”。在这条主线索引导下,学生感悟文本、理解语言、情感升华等学习活动层次分明、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既简洁明晰又浑然一体,显示出别样的美丽。
  
  二、 空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如闻十里之外的蛙声。这是“留白”的经典。
  留白是国画中的特殊技法,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能让观者思想驰骋,心灵回旋。王船山在《诗绎》中写道:“无字处皆其意也。”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都是艺术中的至高境界。而语文课堂也是这样,巧妙的留白可以扩张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自觉体验的能力,丰厚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可以给课堂带来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艺术效果。
  1. 延续氛围,丰富情感体验。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二泉映月》一课,情境创设、情感铺垫都到位了,配乐朗读更是让学生沉醉其间。然而,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停止,学生情感的河流被粗暴地截断。课堂上,我们是否应给学生充分回味、想象的时间?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已融入一种境界,教师不宜速战速决,而应留足时间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充分体悟,和作者悠然神会,产生思想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体验的愉悦。
  2. 冷却知识,实现自我构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为了展现个人才华而尽情发挥,而应该让课文的触角无限拓展,无限延伸。我们可以把某些知识“搁”在一旁冷却,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样学生会带着喜悦带着探究欲望去追寻。在这样探寻的过程中,学生丰富体验,内化知识,获取成功。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在语文诗意般的旅途上自由地徜徉。
  3. 停住时间,展现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刚把一个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抛”出来,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颠三倒四,求知火焰熄灭!原因在于学生缺少足够的思考时间。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所以,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一分钟甚至十分钟。学生有了时间,才能积极思索,教师要有耐心,此时的寂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之而来的可能精彩纷呈。
  
  三、 工笔细描,百般红紫斗芳菲
  
  国画艺术中的工笔技法,讲究用工整的笔法精心勾勒,注重细部的描绘。而语文课堂也需要这样的精致勾描。捧读一篇美文,精妙处,人们会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人们会止不住泪眼婆娑;激愤处,人们会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人们会禁不住哑然失笑。这些容易拨动读者心弦的地方,蕴含着“陌生感”的语言,是值得细细咀嚼与品味的。因此,我们不妨领着孩子放慢脚步,甚至驻足停留,凝神屏息,好好欣赏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时,创设了四个时间段的情境,层层递进,通过“第一份文件、时钟‘嘀嗒’、甜美梦乡、最后一份文件”四个细部的描绘、渲染,使学生进入情境,穿越时空,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劳苦。因此,学生朗读起来感情充沛,对总理崇敬之情悠然而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抓住 “极其简单”四个字让孩子涵泳品味,使得原本平常的一个词组,因为有了这样的引领,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它的不平常,也就是周总理伟大的人格。这也使这段教学成了“不简单”的经典案例。
  [参考文献:]
  (1) 汪潮:《本色 简约 和谐——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8年第5期。
  (2)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桃园镇新华小学]

让课堂精美如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