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又是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的表达。朗读指导方法不同,朗读效果亦不同。
“感时花溅泪”——教师引读渲染情感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以读代讲,让学生读诗,读得动情,悟得深刻。
在读了《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后:
师:对于南宋王师,诗人当时心情和你们现在的一样,感到——
生:心都凉了。
师:那是一种凄凉之感,一种悲凉之感啊!
师:同学们,在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时,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呢?诗人林升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朗读教师出示的《题临安邸》诗句)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此时在干什么呢?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在干什么呢?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反思: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王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教学生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文章,而是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读一遍古诗,就再现一次南宋王朝醉生梦死的情景。学生的情感就会像潮水升涨一级。教师的情感渲染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体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样朗读产生了以声解义的作用,取得了“感时花溅泪”的效果。
“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师尊重学生感悟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小露珠》一文时,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课文要达到这样一个很高的境界:读着读着,就把课文内容读到脸上了,你们行不行?(生:行)那就试试吧?老师就看着你们的脸。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感悟课文。师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表情。自由朗读后,教师问学生。)
师: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都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现在老师想问一下,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指着生1)老师发现你刚才读着读着,脸上的表情是越来越开心,这是为什么?
生1:当我读到小青蛙问候小露珠时,心里高兴。
师:真棒!把这句话再读给大家听听!(指着生2)老师刚才发现你读书时,眼睛睁得很大,还眨了几下,这是为什么?
生:当我读到小露珠像钻石一样闪亮时,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戴的钻石在阳光下闪光,真亮!
师:你真会感悟!请你读给大家听!
师:还有哪些同学,在读到哪里的时候,就怎么情不自禁了?请你自由站起来发言。
反思: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把每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放在了首位,摒弃了如何朗读的讲解指导。这样,学生朗读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生活经验,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读得自然顺畅,有声有色。老师在学生有了体验后发问:“你为什么这样读?”既是指导学生赏析理解,也是学生自己在评析鉴赏课文,朗读指导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无疑是达到一定境界的朗读指导。
教师关注学生的体验与理解,让学生展示自我,就较好地摆正了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的位置。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