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里的“教育得法”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就是教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究竟怎么做呢?
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要以“趣”为前提,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就是这样,即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笔者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讲:
1. 导入刺激新颖。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错,如果一开始学生对这节课失去了兴趣,又何来成功?一位老师在上《山羊过桥》这节课时,是这样开头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急不可待地想:是什么呀?这么神秘。如果教师每节课都设计一个新颖独特的导入语,那么又何愁吸引不了孩子的注意力呢?
2. 借助多媒体及实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于一些深奥、孤僻的词语、句子很难理解,而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形象地把它们表示出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一位老师在上《春笋》这课时,课文中有一些词和句子用言语很难表达,“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里的“冲破”“掀翻”“冒”以及后面的“一节,一节,又一节”都难于想象。这位老师设计了一整套雨后春笋生长的课件,问题迎刃而解。而讲到春笋的外形时,则拿出了几个春笋,让学生去摸,去感受,使孩子对春笋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3. 板书富于启发性。板书的设计不能单一、呆板、一成不变,必须富有新意,具有创新精神。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述课文前,先在黑板上写了一组“贪”字,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贪”字要这样写呢?讲了什么故事?联系课文,一目了然,非常形象,字义浅显却意义非凡。
4. 语言生动活泼。现今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备有多媒体设备,就算具备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运用,所以老师上课的语言必须生动活泼,而又不伤大雅,做到雅俗共赏。
5. 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学习时间上,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权利,尽量让学生讲话,大胆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在空间上,应尝试在不同场所不同地点教学,给学生新颖的刺激和感受,从而激活他们善于幻想的大脑,充分展示不一般的创造能力。
二、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而兴趣是读书的前提。怎么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关键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1. 以“我”读来导读。这里的“我”即老师。孩子的模仿性是相当强的,他们不但可以模仿读音,就连语气和情感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那么谁来充当被模仿者这个角色呢?当然是老师了。学生最听的就是老师说的话了,所以这个角色,老师当仁不让。
2. 以“他”读来诱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三个人中必定有能做我师傅的,更何况是一个班级。这里的“他”是指班级里的全体同学。同学中有肯读书的,必须激起孩子的竞争意识,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以“组”读来激读。无论什么时候,孩子的整体荣誉感都是十分强烈的。因此,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荣誉感。这样,孩子的读书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三、 评价学生要得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阳光下的露珠有着闪耀夺目的色彩,然而易碎。孩子的心就像这露珠一般,教师要怎样保护这幼小的心灵呢?
1. 多表扬少批评。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声,多给孩子一些掌声。比如说“很好”“你真棒”“你能行”等等。千万别说“你是个笨蛋”“你不是学习的料”“早点收拾书包回家”之类的话,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 肯定学生的长处。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会有三六九等之分,教师不能只用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会以点盖面、以偏盖全。教师必须充分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特长,肯定他们的优势,以此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3. 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时不忘给学生保留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愿望,协助学生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尊重”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放飞的环境,从而激发了其自主发展的动机。
激励每个学生好学上进,发现并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以爱心、信心和耐心期待着每个学生的成功。为达此目的就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楼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