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12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 夏 冰

  现在各地的教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疑,这对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很有作用,但也出现了偏差和误区。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进行辩证的思考。
  
  一、 教学内容:整合资源与以本为本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这是一种适应世界潮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整合学科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无原则地整合、迁移、拓展、延续其他学科及生活资源,而走进了“误区”。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读书,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荷花的形状、颜色、味道,之后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想象中的荷花,最后带领学生走近现实中的荷花,探讨荷花的生长状况。
  如此设计的语文课,对于生活资源、对于其他学科资源,倒是整合了不少,但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有的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却被淡化得所剩无几。语文课不是美术课,不是自然课,虽然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也不能认为语文就等于生活、生活就等于语文。虽然说应该加强学科综合,但也不是说语文可以包办代替其他学科。所以,在涉及到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整合资源,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语文课的本质,还是要提倡 “以本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听说读写基本训练一个不能少!
  
  二、 学习方式:自主选择与教师指导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课程改革则倡导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现在一些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把它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质量等内在品质。有的老师一提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便以为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一切都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他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意跟谁合作就跟谁合作,从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应起的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春雨》时,连最基本的生字、生词都不教,先花近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选择小伙伴互相背诵,美其名为“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结果呢,半堂课下来了,一些学生虽然记住了古诗,但真真切切地“不知所云”。其实,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句诵读领会,再联想全诗大意,最后进行背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书如何读,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必须由老师来教。不要认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就不需要老师去“教”,恰当的“接受学习”还是必需的。当然,老师在教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意识,这就是 “教是为了最终不教”。
  
  三、 教学手段:现代媒体与传统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领域中,新课程强调,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用现代媒体在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传统的教学手段不需要了,更不能对传统教学手段全盘否定。
  现在一些老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比如,本可以板书的,偏要投影;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偏要摄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要用画面展示出来。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时,硬是将课文分解为“落日前”“日落中”“落日后”等几个画面,用图片投影显示,使得原来极富诗意的课文,变成毫无生气的画片,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课文,通过对课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尽情地想象,汲取文学艺术的营养,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四、 评价原则:重在激励与褒贬分明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功能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评价中“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无疑,这些论述都提出了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即重在激励。但是,一些老师据此又片面地理解成在评价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否则便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仍然是错误的。
  一位老师上课,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夜晚天空中的星星在做什么?”小朋友们大都回答“眨着眼睛” “在甜甜地看着大地”等等,一位小朋友另辟“蹊径”,回答:“星星像烧饼上的芝麻。”惹得哄堂大笑。很明显,这位学生的回答存在着偏差,然而,执教的老师为了体现出对学生的“激励”,说道:“你回答得不太好——很好,请坐下!”让人听了啼笑皆非。其实,重在激励并不是说该有的批评也不要,该褒则褒,该贬则贬,如果学生连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世界的竞争?这种一味说好、一味迁就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实际上弱化了学生的耐挫力,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第8个年头,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常常出现上述问题,症结还在于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得不深不透,从而导致了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发生。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划一条鸿沟,而应该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在很多地方坚守了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地进行解读,否则,一知半解、纸上谈兵或者贴标签式地更换“大旗”,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妨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最终贻误学生一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小学]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