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77

  

《静夜思》中的“床”字作何解读恰当

◇ 严 明

  关于李白《静夜思》一诗中的“床”字,近年来有了不同的解释。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在《新议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中认为:诗中的“床”不是我们睡觉的床,而是指“井床”即“井台上的围栏”。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马未都认为,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就是“胡床”。
  这样一来,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便有了三种解读:一、 指我们现在睡觉用的床。二、 指胡床,类似于我们现在坐的交椅、马扎;三、 古时指井边的围栏。
  到底哪一种解读才是正确的呢?
  要回答好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我们回到文本中去,细细揣摩它。
  一、 诗人的位置。“井床”说和“胡床”说的相同点是:诗人是不可能在屋内的,因为“霜”是不可能落在屋内的,“月光”也不可能很好地透过窗格窗纸,因而诗人也不可能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只能在屋外,因为在屋外才能 “举头望明月”,才能看到井,从而想到自己背井离乡,引发乡思。我觉得这是机械的理解。诗人生性狂放洒脱、遇事率性而为,他为什么就不能打开门窗睡觉,“月光”因而照进屋内?或者他睡得迷迷糊糊,恍惚中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或者是他在屋内“疑是地上霜”之后,徘徊出户,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 诗人的姿态。“井床”说和“胡床”说的第二个相同点是:诗人是不可能躺在睡床上的,因为躺在“睡床”上,李白就不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诗人只能坐在“胡床”上,或者站在“井床”边,因为这样“举头”、“低头”就能自如了。这种说法不能服人。诗人就一定要睡在床上,就不能坐在床上,或者站在床边?或睡、或坐、或站,一会儿睡、一会儿坐、一会儿站,都是可能的。
  三、 古诗的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疑”作何解?怀疑?好像?“胡床”说和“井床”说认为霜是不能落到室内的,所以诗人绝不可能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认为这是偏执的理解。文学长于想象,李白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诗人,在半梦半醒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月光想象成铺在地面的秋霜,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意味深长,尤其这个 “霜”字用得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隐含了秋夜的寒冷和漫长,还内含着诗人孤寂凄凉之情。
  2.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之下,于是自然地引出了末句“低头思故乡”。
  3. “思”字给读者引发了更丰富的想象: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无一不在思念之中。月亮越明,思乡越深;思乡越深,愁苦越多;愁苦越多,越是夜不成寐;越是夜不成寐,越能表现出诗人的复杂心理。
  “疑”——“望”——“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让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吧。诗人背井离乡,身处异境,在萧瑟秋风的月圆之夜,夜不成寐,半梦半醒之间,看见月光照在睡床前,感觉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诗人坐卧不宁、徘徊不定。当他抬头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时,心中又涌起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最后想说明的一点是:诗无达诂,对于同样的一个文本,只要不是曲解和误读,做出合情合理的多元解读完全是可以的,况且“胡床”说和“井床”说也确有理论依据,不同观念的切磋,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静夜思》写于一千多年前,对“床”的解读到底取“胡床”,“井床”,还是“睡床”?这全都是后人的猜测,但无论如何,总有一种观点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应该说这个看法才是恰当的。
  
  【参考书目】
  1. 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二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

《静夜思》中的“床”字作何解读恰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