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34

[ 钱晓明 文选 ]   

小学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

◇ 钱晓明

  “神舟”七号的零件数以亿计,它能圆满飞天,正是几十个部门自主创新、通力协作的结果。未来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精细,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生产工艺上下流水线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当前知识更新与技术革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短缺。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团结协作、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须从小学抓起。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主探究,一类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指多人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合作探究型的课堂越来越多,运用得最多的方式是分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把班级分成4—8个小组,然后同一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笔者过去也经常引导学生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有时它确实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不过有时也只能流于形式,并不能实现协作钻研。主要是因为事先设定的小组成员的探究兴趣、探究方向大相径庭,无法共享资源、同谋“天下”,因此只能是同“组”异“念”,有时甚至阻碍教学活动的发展。
  最近三年,笔者对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有了点滴体会,但仍觉“云深不知处”。在这里抛砖引玉,唤得新鲜春风,与同仁共“裁”二月“细叶”。
  讨论式 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同一知识点进行研究、讨论,获得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这一方式较适合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
  在生字词教学中,让书写者与观察者团结协作,共同探究如何将生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在交流自主探究的收获时,第一步,从“志愿者”中选几个同学板书生字,每个人2—3个,其他人观察。这样分组既保证检查的量,又保证了研究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效率。第二步,待生字写好后,观察的人来做老师,点评哪些字写得好看,哪些字仍需努力,哪些字需纠正,也可由书写的人自己讲一讲这样写的依据,或提出在书写中遇到的问题,供大家探究。第三步,让书写的学生斟酌一番,将不正确的、不规范的、不美观的字按新要求再写一遍,自我比较,谈谈心得。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生字时,学生吴玥写的“黎”笔画不匀称,还将捺写成了点,观察组中有两名学生为她点了出来。吴玥虚心接受了建议,第二次书写得很美观,赢得了同学的掌声。我让她谈谈体会,她说:“我很感谢王林、吴昊同学,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进步,这正应了古人说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王林、吴昊就是我的写字老师,我今后预习生字时就跟他们一起学,向他们请教。也十分感谢钱老师,给我们创造了这个合作探究的机会。”有时课堂时间有限,我就让学生将体会写下来,课外举行交流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生字的识记效率很快提升,书写日趋规范。原来觉得学习生字索然无味的几名学生,也喜欢上了生字课。他们还自我组成了课外生字兴趣探研小组,合作钻研课文中的生字,他们的识字量已远远超过其他学生。
  交流课文朗读时,第一步,我让3—4名学生分页或分节朗读,其他学生倾听,遇到读法上有歧义的地方,准备好欲讨论的问题或支撑己见的依据。第二步,朗读结束后,提出来讨论,有共同看法的人组成一组,互相交流补充,由一人综合本组的看法。第三步,经过合作探究,不同意见的小组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古人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活动,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又纠正了学生的许多误解。
  讨论式合作探究可事先分小组,也可不拘泥于事先分组,也可临时组建,灵活操作,增强合作探究的指向性、有效性。
  争辩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及作者的感情等,有时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体验,这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各持己见,寻根刨源,然后按意见同异分组。小组之间开个辩论会,来个各抒己见,各表依据,还“真理”于“天下”。争辩使学生概念清晰,记忆牢固,情感得以尊重,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发展,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不再空洞。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理解“衣裳”一词时,出现了争议。
  生:“衣裳”就是衣裙。
  生:杜甫是男的,哪有裙子?
  我及时抓住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查找资料,进行考证。三分钟后,我再次让学生进行辩论:
  生1:《课课通》是这样讲的。
  生2:《课课通》又不是标准答案。
  生3:唐代有个《霓裳曲》就是彩裙舞曲,我想“裳”在古代应该是裙子。
  生4:那个舞是女的跳的,一个男人也没有参加跳。
  生5:我认为“裳”的解释为裙子是对的,课文插图上杜甫就穿着裙子,还有古装电影、电视中,男人穿裙子屡见不鲜。
  生6:字典里也有这种解释。
  经过争辩,不同意“裳”就是裙子的同学终于同意了另一组的看法,模糊的认识得到了澄清。
  在教学《麋鹿》一课时,有个学生带了很多鹿的图片,其中有麋鹿,有其他类型的鹿。学生们分辨真假麋鹿时,争得面红耳赤。我及时抓住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读课文,同一理由的组成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最后以辩论会的形式陈述正确答案。教学《船长》一课时,学生问:“60人已上了小艇,船长还站在舰桥上,为什么不下来冲上小艇?”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及时抓住机遇,让学生临时组成小组进行探究。争辩的导火索可以是学生中产生的不同想法,也可以由教师点出来。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来个峰回路转,问学生:“老师还有一处不明白,不知你们是否明白?” 学生一听,顿时眼睛瞪得圆圆,我继续点火:“我们平时都说唱歌喝酒,为什么杜甫说‘放歌’‘纵酒’呢?” 学生劲头更足了,组成小组,找依据,发挥想象,最后取得了一致答案:“放歌”是放声高歌,“纵酒”是纵情地喝酒,是一醉方休式的“纵酒”“放歌”,比喝酒唱歌更能准确地表明杜甫内心的喜悦。
  协作式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目标,不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同,他们各自完成一个子目标,最后交流。我在教学查字典时,有时同一个生字,学生说出两个部首,我将同桌的两个学生组成一个组,一人查一个,最后汇总。让学生共同协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机适当,可提高效率。我在与学生一同学习《爱之链》时,让学生读课文后,找到自己感觉写得最有特色的地方,多读几遍,写上自己的体会,然后我帮他们找“知音”,交换阅读体会,合作钻研。这样把目标切成几块,一个成员承担一块,最后交流收获,成员互相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既钻得透,又掌握了方法,还节省了时间,学习效率提高了,效果也非常好。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知,增强辨别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创新实践的精神;有助于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肯定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开发。相信这枝迟开的玫瑰在千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青墩小学]

小学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