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6

  

预设与生成:在统一中潜行

◇ 陆华山 吴学莹

  课前精心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机械呆板的。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
  
  在“生成”中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新课程既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又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种预设留给教学足够空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成性,能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要求摒弃传统备课中那种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预设中包含着教学生成,包含着教学创造。一句话,这样的预设才是基于“生成”的预设。
  1. 预设的目标要准。我们强调生成式教学,但生成式教学不等于没有目标。如果不考虑目标因素而一味追求生成效果,那就只能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笔者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他先让学生简单欣赏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录像,接着请学生谈由此引发的感想,最后讨论的重点跑到了环境污染上。这种置文本语言文字于不顾的目标预设,其带来的生成性因素架空了语文课本,丢失了人文内涵,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知识贫乏,能力平庸,情感平淡,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生成。而另一位老师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瀑布的图像,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哪幅图是塞特凯达斯瀑布,于是学生投入到文本中,迫不及待地捕捉有关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两段描写,他们以自己的诠释、自己的想象,思辩地穿梭在字里行间,感受了塞特凯达斯瀑布年轻时的风采,衰竭时的凄凉,悟到了文章之精妙,谋篇之精巧,这种融语文学科多维目标于一炉的教学设计,既能把开放和生成纳入,又不至于自流和无序,可谓真正的语文课,可谓枝削干更强。
  2. 预设的话题要精。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堂课话题的构建很重要。一堂成功的课,既应有好的切入点,又要有好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对于话题的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琐碎问题设计。传统的问题设计虽然逻辑严密、面面俱到、环环相扣,但只是一根牵着学生鼻子的“牛绳”,它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而生成性的话题预设,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一些“精炼的问题”,用多维的、发散的思维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活跃一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质疑、释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动态生成,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笔者在教授《印度洋上生死夜》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我觉得船长是一个对妻子无情的人,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带动了全文的探究和品读。因为这问题的设计革除了传统的问题设计唯一答案的弊端,它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具有多维、发散的特点,具有相当的探究价值,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思维、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读他想读的,想他所想的,说他想说的,让学生自己到文本中去探究、发现、品味、感悟,为课堂的生成创设了主观与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和氛围。
  3. 预设的内容要实。传统备课重点是写教案,甚至是一字不漏的详案,而上课就是在搬教案,甚至有的教师是一字不漏地背教案。新课程的备课则要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要在教案设计上下功夫,还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因此,预设的内容一定要讲究一个“实”字——只有从实际出发,全面地了解了学生,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生成而预设;也只有教师自己在课前对文本深入解读、体验、感悟,才能“情动而辞发”,以“平等中的首席”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的生成,提升生成的质量。例如上《水》这一课前,我询问了学生对缺水的感受,由于我们这里不缺水,学生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一个人都期盼的日子”等课文中的内容没有感性认识。我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课前预设时,增加了一大段缺水山区人们生活困难的录像,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在“预设”中生成
  
  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还是无法预知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要、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善待每一个生成点,并及时判断生成扩大的必要性和利用价值,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把生成处理得有理、有节、有效。
  那么,这种“预设”中的“生成”该如何把握呢?首先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 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现以笔者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为例:刚开始上课,就有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蝈蝈是什么?”当时,我还真有点生气,以为他是故意惹得大家笑笑,但转念一想,确实,生活在城市里,他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蝈蝈,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于是,我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并提前把我预备好的图片投影给大家看。在对蝈蝈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理解“歌声把您带入田野”就恰到好处地突破了。
  坦白地说,在备课时笔者并没有想到学生会不知道蝈蝈,但笔者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地动态生成,这种既使学生得到富有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又使原有预设更为丰满和完善,使预设在学生的需求中得到生成。
  2. 在多元对话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主持人。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一次,笔者有幸听了一堂省级观摩课《一株紫丁香》,整个课堂行进得相当流畅、相当成功,在评价一位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在大家都说好的时候,有位学生忽然开口说不好,因为那位同学读错了,文中明明写的是“那是我们为你唱歌”,而那位同学却读成了“那是我们为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此言一出,全堂肃静,教师肯定也没在意,怎么办?这位青年教师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马上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到底读错了没有?在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认为这位同学读错了,因为文中写的是“你”,有的则认为这位同学没读错,因为一株紫丁香是送给老师的,老师是长辈,当然得用“您”,肯定是文本写错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已有经验的认识。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得“教学相长”。
  3. 在多元解读中生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现在我们认识到对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我在执教《七律·长征》时,同学们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寒”字的理解各不相同:
  生1:大渡河水流湍急,后面又有追兵,而桥上只有冷冰冰的铁索,令人不寒而栗。
  生2:这是敌人看到红军如此英勇无畏而心惊胆寒。
  生3:我认为这是红军看到飞夺泸定桥战斗中死伤无数而心生寒意。
  我们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们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他们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他们是感悟人生的过程。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4. 在拓展创造中生成。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新课堂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由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问题,善于把握、及时引导拓展体验中的生成点。如我在教完《爱如茉莉》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爱是什么?有的说爱是妈妈的唠叨,因为妈妈的唠叨中凝聚了妈妈的关心;有的说爱是爸爸的自行车,因为爸爸的自行车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他上学、放学;有的说爱是奶奶做的丰盛晚餐,是同学间的相互帮助……无疑,学生畅诉的这些心声都是很有思想的生成体验。
  5. 在意外事件中生成。课堂上常有一些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出现,如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意等。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教师要静心倾听,要察言观色,并且还要引导其他学生也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当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虽是意外的,但它是能带来精彩和快乐的课堂资源!
  一次公开课,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问:“读了课题,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学生拼命举手,被叫起来却说:“我读课题读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课题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面对这个读出意外收获的孩子,老师说:“为什么不加这个‘上’字,读读老人的语言,动作描写或许有发现。”结果这个学生自己读出了他特有的答案——“那是因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了,他是大山的一部分。”多么精辟深刻的认识!这一意外事件的生成真是一个无法预约的美丽。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寻找对话点的研究》的阶段成果,获2008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
  [陆华山: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吴学莹: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小学]

预设与生成:在统一中潜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