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99

  

《愚公移山》中“三夫”的“三”表多数

◇ 郭 刚

  语文教材(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凿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三夫”的注释值得商榷。
  在课文中,编者对“三夫”的注释是 “三个人”。该句译为:“于是带领儿子和孙子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这与课文前面徐悲鸿画的彩图《愚公移山》不符。从徐悲鸿所画的画面看,画中能够挑担的人很多,而不是三个。
  “三”在这里是实指还是虚数?笔者认为在这里的注释应是虚数。
  一、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没有真实性。故事突出劳动人民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不可能是指具体的三人。
  二、 编者选取徐悲鸿《愚公移山》这幅彩图是想更形象地说明课文,让学生易于理解,而徐悲鸿的理解也为多数。
  三、 在我国古代诗歌和文章中,有关“三”的句子很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句子中的“三”都表示虚数。
  因而,“三夫”中的“三”在文中表示“多数”更恰当。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濯水中学]

《愚公移山》中“三夫”的“三”表多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