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关于用教材教,各位专家同仁有许多高见和实践;我也认为用教材教是先进的理念,其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作用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摸索着前进,认为适当、科学、有意识地整合教材资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充分发挥教材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七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语文教材把诗歌《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一篇课文,意在警醒学生应该有远大理想。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在人生之路、求知之路上有很多困难;激励学生要敢于战胜困难,勇敢追求理想,这是正确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遇到了两大难题:一,《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作为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新诗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积累和过渡。二,这首诗虽有意象,但意象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概念,同时这意象还具有象征意义。而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仍占主要位置,抽象思维能力欠缺,所以许多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非常吃力。怎么办呢?
据我调查,这堂课往往被老师上成“一言堂”,没有令人满意的过程,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整首诗的美感无从领略。虽然下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记叙文,可以教会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但我仍然认为由于前面铺垫得不成功,本文的语言、文字赏析功能无法顺利地体现出来,而跟在其后的又是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初一新生见都未见过,更甭谈全面理解和掌握了。这样的安排对初一新生而言难度太大。即使有周密的备课,但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无法顺畅衔接,其难度的突兀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当然一本教材针对的是学生的共性,这样安排自有其道理。然而每个学校、每个地区的学生现状又不相同,因此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大胆整合教材显得尤为重要。这才是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并能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
于是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将1至3单元课文重新编排,请看我们对这15篇课文的资源整合。
我们决定先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其次上《〈论语〉十则》和《童趣》,然后依次是《我的信念》《理想》《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人生寓言》《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短文两篇》《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这样整合有什么依据和好处呢?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 体现中小学合理衔接理念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作为中国人,从小到大始终生活在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会背几句唐诗的儿童到处都有。从唐诗宋词入手教学,可为学生搭建起跨进中学的过桥。从本册教材看,从古代诗歌入手,可使学生从敬畏情绪中走出来,一下子感到亲切、自然,消除了恐惧心理的学生会觉得初中生活并不可怕,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有趣。在古代诗歌中遨游,就找到了小升初的非常好的衔接点,这总比一上来就上《在山的那一边》要好得多。《在山的那一边》是新诗,很抽象,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无法马上爬这个高峰,一上来就是一个大困难,难免让孩子望而生畏。
二、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刚上初一的学生,其心理还停留在稚嫩阶段,好奇、天真、幼稚仍是主要特征。本册书将古诗文分散放在每个单元后面,是为了减轻学生学古文的难度。从全国整体来看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我校的生源看,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一些古诗文,有旧知积累,故而我们决定将三篇古诗文放到一起连上,形成一种总量冲击。《论语》是儒家经典,上此课时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千孔学弟子手捧竹简朗声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场景一定震撼了学生,带着这份感动来学习,既有时效性又有趣味性,更符合十三四岁孩子的好奇和渴望心态。
接着上古文《童趣》也是顺应童心。虽是古文,由于充满童真童趣,孩子们学起来趣味盎然。这是对纯真的回顾和挽留,也是对纯真的继承和挖掘。通过系列学习,学生也开始懂得积累古文知识,学有所获。刚进入初中,童真童趣是最具魅力的资源,所以这样的整合非常有效。也许今后,我们会先上《童趣》,再上《〈论语〉十则》,因为下一次教授这册书时,不可能再有奥运会,而《童趣》叙事性本来就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 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散文形散神聚,以小见大,文学气息浓。刚入初中的学生无法一下子体会出来。从课本中的散文看,哲理散文、抒情散文零散地放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内,写景散文则集中放在了第三单元。教材主要是从内容、中心角度编排的,我认为可以如此。但散文的教学难度要比记叙文大,而教授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又比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容易,于是我们决定重新整合,有了这样的顺序:《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短文两篇》《蝉》《贝壳》《紫藤萝瀑布》。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散文,逐步对其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心领神会,由形象而抽象,由内容而艺术,由读懂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卒章显志的艺术特色。顺着这条线教下来,散文对学生而言就不是学习的难点了。
四、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构建是堆积金字塔的过程,没有一点点的基础累积,怎能修建塔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包括教师自身修养的培训,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凡事有条理则会加快前进的步伐,有条理就会有大的加速度。这样的整合使得我们教学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前后的勾连,不浪费资源,不重复劳动,省出时间和空间,更多地去研究有效教学。
期中考试过后,我们又对部分相关课文进行整合,这次需要调整的范围不大,只是局部手术。因为所谓整合是在你认为不合本校学情甚至本班学情的情况下的举措,并不是一味否定别人正确又符合你校学情甚至你班学情的教材安排,因人、因具体情况而定才是真正的科学,否则就是矫枉过正,或沽名钓誉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的大胆创新源于“用教材教”理念的大胆实践,是对我校(班)学情了解后的举措。新学期开始了,我既会在教学中注重扩大语文的外延,更会立足教材本身深入挖掘,使语文教学有效、高效。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完善自己,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