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是幸运的:游走在字里行间,可以饱览大千世界的奇风异景,可以走进鲜活人物的精神家园,还可以触摸自己内心的一次次感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是幸福的:对话于学生之中,可以享受孩子可爱的灿烂笑脸,可以体验共同成长的美妙和谐,还可以实现自己畅想的一个个飞跃。孩子们就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芬芳花朵,我有时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他们,有时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他们,有时像蝴蝶一样与他们嬉戏,有时又像蜜蜂一样陶醉于万花园中。这一路,我踏着他们的芬芳走来。
一、 拜师学艺,勤学苦练教学技能
要想在盛秋把清香的果实收获,就要在春天的耕耘里挥洒热汗。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用努力酝酿的快乐。
1992年我从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在一所镇中心小学当了七年专职音乐教师。中文大专函授毕业后,恰逢工作调动,来到扬州市花园小学,改教语文,兼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要适应这三种新的角色,对于我来说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我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从最薄弱的语文教学入手。我知道,胜任语文教学除了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扎实的把握教材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修养外,还应具有广博的见闻,这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知这些基本素质绝非一日之功,对于一个新手,需要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毅力,需要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神。准备第一次课堂教学时,我首先认真研读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了解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请了好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我说课,帮我分析教材,并根据我的特点选择教法,在见习了老教师的几堂示范课后,形成教案,然后试讲,再反复修改教案。经过认真准备,第一堂语文课取得了成功,被听课专家评定为第一名。由此,我尝到了甜头,也增加了信心,以后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慢慢适应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学无止境。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底子太薄弱,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先后拜经验丰富的原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文睿,原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庆源,原扬州教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特级教师成授昌教授为师。他们指导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我撰写教研论文,讲解语文教学方法,还一次次地帮我修改教案,一遍遍地听我试教。在他们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下,我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既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又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除了向这些专家请教外,向身边的人学习也使我受益颇多。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向同年级的同事学习。面对相同的任务,面临相同的问题,向同事们学习可以看到他们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直接有效的处理问题的策略。与同事闲聊时,大家会谈论班级里发生的事,说说自己处理的方法。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谈笑间,我又得到了很多启发。所有这些看似简单,却往往使我受益匪浅。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4年扬州市小语年会“课外阅读指导”现场会上,我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鲁滨逊漂流记》获得了一等奖,《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在2006年扬州市小语赛课中获得二等奖。我也被聘为扬州教育网同步课程“特聘教师”。
二、 不断进取,增强自身后续发展能力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家长、学校、社会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仅有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胜任现代教学任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为此,我与爱人一起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努力。
扬州市花园小学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一所新学校,年轻教师多,学校也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大家好学上进,不断进取,在这样良好氛围的影响下,我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函授专科毕业后,为了不影响工作,也为了学到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我参加了江苏省汉语言文学本科段的自学考试。除了工作和家务外,我还克服了流产休养、孕期剧烈反应、保胎、生养、哺乳等困难,用四年的时间顺利取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经过辛苦的考前准备,2005年我又以超出录取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被扬州大学录取,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读研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硕士学位课程,接触了许多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加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自然是十分辛苦的。但在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为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知识变革,我常年不间断地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素质。由于孩子较小,家里根本无法读书,我就将书本随身带着,只要一有机会,哪怕仅仅是几分钟,也不轻易放过。就这样,几年中,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我除了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补充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有效地改善了知识结构,扩大了视野。现在,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阅读能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改变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甚至生活态度。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用所学的先进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在导师严燕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我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发现问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到课题研究中。遇到理论上的困惑,就向导师请教。这样,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编写了《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和《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我也被评为扬州大学“优秀学员”。
三、 教学相长,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长大后能否记住我们教师不重要,只要我们能无愧地说“我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了”,我们就有资格分享他们成长与成功的快乐,就有理由感受自己人生的价值,并由衷地为自己的学生而骄傲。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相长,这是我不懈的追求。1999年至2004年我带了一个班,与他们朝夕相处了6年,陪伴他们度过了6年的小学生活。他们身上凝聚着我的汗水和心血,同时我也分享了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家庭教育都有一定差距。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不管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不管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还是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我都是一视同仁,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位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发掘学生的潜力,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让阳光照耀每一片花瓣,让雨露滋润每一片绿叶。
当然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寻找更有效的方法。班上有位男生,上课时好动,学习也不用心,家长都以为他得了多动症,带着他到南京、上海等地请专家诊断,还配了一些药。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凭着教学经验和对这位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他的表现不是多动症,于是对他的家长谈了我的看法。从此以后,我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上课多请他发言,作业一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他喜欢下象棋,我就到他家陪他下棋,还邀请他到我家作客。久而久之,我们之间的交流畅通了,他也逐渐对我产生了信任。后来,他对语文学习是越来越有兴趣了。在五年级上学期,我鼓励他写文章并指导他修改,后来,那篇习作《雨》发表在《扬州晚报》上。从此,他的自信心更强了,现在他已在扬州市区一所重点中学学习。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学生就会多收获一份希望;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学生就会多收获一次成功。
辛勤付出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时间回到了2003年的冬天,因有流产先兆,我只能在家静养保胎。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门铃响了起来,一群学生和家长出现在我眼前,这一幕我至今难以忘怀:一张张笑脸、一个个花篮、一份份精致的礼物……霎时间关爱洒满了整个房间。家长们的热情关怀,学生们的真情问候,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班里有位学生叫陈韵菲,她自信、多才多艺,以优异的成绩被扬州中学录取。有次她遇到我对我说:“王老师,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像你一样讲课精彩,我学得很轻松。”真没想到,过去了这么多年,她还留恋我的课堂。记得当年她生病在家休息的时候,我买了蛋糕带领学生去看望她; 当她小学毕业报考中学时,她妈妈反复征求我的意见,最终如愿以偿;我在家保胎时,她妈妈给我买来了育儿方面的书籍,还对我说:“王老师,我们油田有不少学生都转到其它学校去了,他们都劝我也这么做。但是我们陈韵菲就不转学,她喜欢你,我们也相信你。”
为着这份信任,我惟有更加努力。
由于点点滴滴的积累,我才有了一次次的进步,一步步的提升。在学校的培养下,我经过不断努力,先后获得扬州市教坛新秀、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扬州市教育科研专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扬州电视台于2002年专题报道了我的家访活动,2007年又专题报道了我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2007年《扬州日报》小记者金页专栏介绍了我的事迹,我指导的学生习作有30多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世人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我觉得做园丁是最幸福的,花园里那四溢的芳香,催我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