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何使语文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我的做法是在安排好教材中规定的几项语文实践活动外,还结合本校学生及本地文化的特点,长期地开展以下几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口头作文的平台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本校课内语文实践活动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有这样一种活动,它可以同时推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且不受母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在不同的年龄段(或学年段)都可开展,学生又乐于参加,这就是“说话”,而演讲是说话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我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对学生的演讲内容、演讲形式作了系统的安排。
第一阶段演讲不规定学生讲什么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写材料,也可以阅读摘录自己喜爱的文章;可以即兴演讲,可以背诵文章,也可以拿着稿子上台读。这一阶段演讲主要是让学生“放胆”,对其内容和表达一般不作过多评析,且以赞赏鼓励为主。但说完了得写,每个学生演讲之后都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第一次演讲》,交给老师存档。以说促写,一举两得。
第二阶段教师可以适当作一点演讲技巧指导,然后每周规定一个演讲话题,要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且不能照稿宣读。这样学生势必要自己写文章,到台前一展风采。第二阶段演讲要让同学打分,评分标准为声音是否响亮,表达是否清楚,主题是否突出以及语气语调表情体态是否恰当等。每位学生的演讲稿都得交给老师存档。一轮结束评出若干优秀者以资鼓励。学生有了压力和动力就会加倍努力以展示自己的实力。
第三阶段让每个学生当一回主持人。让他们自己先确定一个栏目,如“主题班会”“生日宴会”,或模仿电视主持人主持一个娱乐节目等,再围绕他主持的节目内容设计开场白和串连词。其间可以与台下的学生互动交流,形成真正动态的口语交际、口头作文。活动中,学生的语感、思维都得到了培养锻炼,写作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 课间校内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好下笔。”什么是观察呢?秦兆基先生说:“观,就是观看;察,就是体察、体验。”无论是写景物,还是写人物,都离不开观察,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景物、人物的个性来。所以说观察是写作前的必要准备,是摄取信息素材的重要途径,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决定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察活动。活动之前我就“怎样进行观察”对学生作了一番概要性指导:“首先,观察前先要分清观察的对象,对象不同,观察的方法也不同;其次,观察事物应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观察,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第三,观察时应注意立足点的变化和观察顺序是否清晰;第四,观察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有所不同。”
学生知道了观察方法后,就让他们付诸实践。观察初期,我和学生一起在校园,每人带个小本子,适时记录。先让他们观察静态景物,每次一个对象,一棵树、一丛花、一个橱窗等都可以。比如有一个学生观察教室前花坛里的月季花,我发现他能按照指导的方法进行观察,先从远处整体看一丛花的形象,再走近看一朵朵花的样子,进而注视它的每一片花瓣。观察后他在随身带的本子上写道:“远远看去,绿叶中掩映着朵朵红花,它吸引我走过去,五六朵月季花好像在对我微笑呢,它们脸上还带着露珠,多水灵啊!”接着他还观察花的不同姿态,嗅嗅它们的气味等并一一记录。
观察结束,再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整理成小短文。由于观察不久之后就让他们写,学生脑子里还是有印象的,有东西可写。虽然有的学生语言不够通顺,有的字数还不够,但至少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这就是真正写作的开始。这样学生每天观察,每天写日记,一周一千字左右,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当学生基本学会观察后,就让他们观察动态的事物,如同学、老师等。随着观察的深入,日记的篇幅也慢慢加长。教师还应让学生保存观察日记,一是定期回顾,自我欣赏;二是让学生修改作文,增补扩写;三是为将来写作准备材料。一次我布置学生写大作文《上了中学以后》,审题完毕,学生知道应该写上了中学以后的经历、见闻及感受,想到观察日记中有的内容用得着,如“校门口”“操场”“食堂”“老师”等的片段描写,就把有用的资料组合到作文中。由于手头占有的材料比较丰富,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思和遣词造句,大多数作文写得充实具体,语言生动,情真意切。
三、 假日远足旅游,编写七彩游记
语文实践活动还应让学生投身到广阔的社会中去,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祖国辉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无数的印记,大自然的美景也给我们无尽的享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诗人李白、杜甫一生游历,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语文实践活动少了旅游这一形式,一定是一种遗憾。旅游可以以家庭为单位,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可以近距离游玩,也可以远离家乡。让学生在游览中体验生活,感受真谛,接受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熏陶。
因此我建议学生每个双休日都要出去走走,哪怕散步也行,鼓励他们踏遍家乡的山山水水,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长假里家长可领孩子出去旅游一次,见见世面,长长见识。我把这两项建议作为学期作业,期末考核,考核的依据就是学生每次旅游后写的游记,每周一次,每次写明自己的游踪,描绘游览所见所感。
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自己的眼睛,饱览美丽的风光;放开自己的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放开自己的手脚,摄下美妙的景物;放开自己的喉咙,纵情高歌吟诵。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穿越时空。如此所得的人生体验比书本上、课堂上的所得真切得多。教师指点学生用心灵、用笔墨描绘他见到的自然、社会,编写自己的游记和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