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 自负傲慢,交往能力差。优秀生一般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极易得到教师、家长的夸奖和同学的羡慕,这使得优秀生容易产生优越感,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他们总觉得处处胜人一筹。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他们很少顾及别人的需要、兴趣和看法,我行我素;有时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和改正。有的优秀生很少主动与别人交往,缺乏搞好人际关系的意识,特别是到了新的环境,原有的优势地位消失,又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消极退缩的心理。
二、 虚荣心强,耐挫力差。在教师和家长赞美中成长的优秀生,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只能听表扬,不允许别人指出不足。优秀生的这种虚荣心理使他们表现出盲目自信,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在困难挫折面前表现得极为脆弱等。
三、 争强好胜,心理负担重。许多优秀生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们的争强好胜心比一般学生强。适度的好胜心理是优秀生保持自己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争强好胜心太强,就容易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给个体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优秀生的争强好胜,突出表现是凡事总想和同学比高低,这不仅影响着优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将学习的成功看得高于一切。对于优秀生而言,考重点、升大学是大事情,他们把考试的成功看得太重,加上缺乏应考经验,最终不能很好地发挥已有的优势。
二、 对前进路上的挫折认识不足。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优秀生习惯于表扬,很少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对前进路上的坎坷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一旦面临生活的挫折,便可能不堪一击。
三、 期望与教育过度。社会择优的标准单一化以及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使家长、教师对分数过于“分分计较”。学校教师加班加点、学生起早睡晚,以致忽略了分数“高压”背后非人性的一面,给优秀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竞争的畸形发展。
四、 晕轮效应。优秀生往往给教师、家长留下十全十美的印象,容易忽略其客观存在的缺点,尤其在家庭中,优秀生的“自我中心”及“个人主义”,家长视而不见,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最好的回报。殊不知,当家长欣慰地看到孩子正在健康成长、学习日益进步时,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指数却呈下降趋势,当父母蓦然反省时,才发现,正是他们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极端“自我中心”。
总之,中国孩子心理素质低下早已成为一个公认的话题。可是,一味责备孩子的心理脆弱是不合情理的,这心理的“陷阱”乃是教师、家长等外因联合“挖下”的。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切合实际,如果对孩子的关心更细致,那么我们的孩子何以不能“笑看风云”“胸怀天下”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