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喜欢“京派小说家”的作品,汪曾祺就属于“京派小说家”;我一直很欣赏“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文章就是“淡而有味”。因而,我倍加喜欢汪先生的文章,正值端午,读他的《端午的鸭蛋》感到更为有趣。
以前收进中学课本里的文章,都稍嫌厚重些,多是人生大道理,好则好矣,但常常激不起孩子们的兴趣,《端午的鸭蛋》就不同了,对于孩子来说要有趣得多了。因而,我们的这堂课就少了许多蹙眉的思索而多了很多爽朗笑声。孩子们纷纷比较他们与汪先生儿时过端午几多相似之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我与汪先生有更多相同的感受,例如“系百索子”。汪先生写道:“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我说,我小时候,不光是手腕上,还有脖子上通常都是这样,丝线都掉得快没色了也舍不得扯掉,似乎丝线在节日的氛围就在,粽子的香味就时刻萦绕鼻翼嘴边……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说他们确未曾戴过掉色的丝线,不光如此,现在的五彩线花样翻新,有编成细绳并缀有彩珠的,很漂亮。
说到挑鸭蛋一节,孩子们对汪先生的细腻很有同感。说起小时候“顶蛋”的趣事,如想成为“顶蛋”的赢家,是必要挑那种淡青壳的,这种颜色是要比纯白色刚性些的;还要挑一端稍稍尖利些的,面积小,压强就大,容易把对手顶碎。文学来源于生活,写写这些生活趣事就是一篇好文章。
我很欣赏汪曾祺先生,他让高邮的咸鸭蛋享誉海内外!
于是,和孩子们约定,端午节,早起登太子山去,去享受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精神物质的双重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