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 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四处游历呢?
生:因为他想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生:他想亲自去见证一下书中所讲的是否正确。
……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纸上……”
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亲自考察。看来司马迁也非常明白亲自实践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他还四处游历——”(读)。
生:还有,“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他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喜欢历史,喜欢听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师:司马迁从小就怎么样?
生:就把古代英雄的故事记在心里了。
师:是的,后来,他把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都融入到了他编写的《史记》当中。看来,司马迁从小就想写《史记》。
[点评:“痕迹”一说,甚为模糊,但模糊远比精确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高年级学生,默读课文,进入文本,至为关键,“三用”恰是方法上的重要指导。“我想听听你的见解”,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司马迁年轻时浓厚史学积淀的源头展示无余,司马迁的惊人成就,决非偶然。]
师:那么,司马迁真正写《史记》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非要写完这部史记不可呢?
生:是父亲司马谈临终之时,他要完成父亲的嘱托。
师:有个词语,“临终之时”,是指什么时间?
生:快要死的时候。
师:该怎么读?
(生读这段话。)
(齐读声音很洪亮。)
师:同学们,一个临终的老人,他说话会是这样的吗?你们都摇头了,自由地读一下,感受一个临终的老人,他会怎么样说。
(生读。指名读。)
师(评价):知司马谈者,你也。陆游有一首《示儿》,“死去……”,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点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将诗《示儿》融入本段教学,同是生离死别,同是殷殷嘱托,写作史书成了司马迁的一种责任,书成之日,也必“告乃翁”。]
师:司马迁也是人呀,他也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爱好,他也有疲惫的时候,他也有厌倦的时候,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总是想起父亲临终之时说过的这一段话。读——
师: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师:司马迁牢记父亲对他说的这一段话。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讨历史文献,看出他很专心。
生:他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父亲对他说过的一段话。
师:除此之外,透过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司马迁一定会写完史书的。
生:“司马迁每天都忙着研读……的资料”,因为他只有把这些资料多读几遍,才能把史书写得更加真实、生动。
师:把真实历史记录下来,这是司马迁父亲的嘱托,也是司马迁的历史责任,他要把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画下来。
(生自读。)
师:读书最好自己读,自己读进去了,才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情。
师:好,为什么说对司马迁来说是一场飞来横祸呢?
生:因为,原来“司马迁……酷刑”。
生:为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
师:得罪了汉武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既然不简单,那么,他碰到了什么麻烦?
生:入狱受了酷刑。
师:司马迁正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才入狱受了酷刑。同学们知道吗?这种“酷刑”是当时刑罚中最严厉最残酷的一种,宫刑让司马迁心灵受到了摧残,肉体受到了摧残,让他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男人。这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一场飞来横祸。如果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司马迁有同样的感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
[点评:直面真实的历史,点破难以启齿的巨大耻辱,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司马迁的“悲愤交加”,感受到此时司马迁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他打消了什么念头?
生:不去撞墙。
师:再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士可杀,不可辱。”最终司马迁还是选择了活下来,他知道,活下来就可能写完这部《史记》。那么,在他打算活下来的这一刹那,他最先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人总是要……写完这部《史记》。”
师:读完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司马迁选择了活下来,他发誓要写完这部史书。
生:因为只有活下来,才能把这部前无古人的史书写完。
生:司马迁能活下来,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生: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就这样死了,会比鸿毛还轻。
生:他必须选择活下来,必须活出个样子来,必须把书写完。(激动)
[点评:“读完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给学生一个说话的平台,学生就有倾吐的机会,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一旦他们走进了文本之中,他们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是深刻的。]
三、 情感回应写“发愤”
师:同学们,司马迁也是人,他不是神,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但是,他想到……
(媒体出示:
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不由得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
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
但是,他想到……)
师:好,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你的感受。从老师给的省略号想起,想象他一生是怎样写《史记》的。
(生动笔足足7分钟。)
师:有没有同学写好,写好的可以举手。
生: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父亲临终前说的那段话,想到了一定要活下来写书。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停下来歇歇手,扇扇风;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盖上温暖的被子,暖和暖和身子。但是,他想到史书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彻夜地写作。
师:你已经慢慢地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是呀,他就是这样写《史记》的。但是,他仅仅是想到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吗?这对他来说,也是历史的责任,他要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
生: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想到了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事迹,如屈原、左丘明等等;想到了自己要忍辱负重,把酷刑和委屈都忍住,因为《史记》还没有写完。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有一个没有蚊虫的地方,让他写完史书;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有一个暖和的地方,让他写完史书。他还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写出来,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掌声)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为你鼓掌,这是你真正的感触。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他还想到:“从现在起我必须一日当两日用,一年当两年用,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我要用生命,用热血,用眼泪,来写《史记》。”好,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把你写的和黑板上出示的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关键处,深化主题,创设情境,巧妙引导,适时补白。把“写”巧妙地引进课堂,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所下的巨大决心,更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司马迁为“发愤”所付出的毕生的心血。]
四、 生命感召激“发愤”
师:无论是身体的摧残,还是精神的伤害,这一切,都打不垮司马迁坚定的信念。“人总是要死的——”读。
(生读:司马迁想“……不是比鸿毛还轻吗?”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再去默默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或许,这就是对司马迁最好的回应。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生:司马迁写《史记》的态度很认真,他工整的字迹就是证据。
师: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都写了些什么?回顾整篇课文,司马迁写下的仅仅是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吗?在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背后,包含的是什么?
生:包含着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生:他不顾自己的痛苦和耻辱写史书,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意志很坚定。
师:他把自己的痛苦、耻辱也写进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之中。透过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你还读懂了什么 ?
生:这不仅仅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把他的心血、痛苦、耻辱和期望都埋藏在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之中。他是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心血来写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光辉的巨著。
师:说得真好!
生: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自己流芳百世,而是为了让世人看到真实的历史,他是用生命写成的。
师:是呀,这《史记》是他用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用了整整18年的时候,657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写成了这样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好,让我们饱含着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一齐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我们来看一看后人们对《史记》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师读:《史记》全面地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司马迁对我国历史学方面极其宝贵的贡献。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史记》,走进伟大的人物司马迁。相信你走进《史记》的同时,你就走进中国灿烂的文化。(掌声)
[点评:深化,内化,把“发愤”引向更深层,引领学生向思维更深处进发。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也走进“人文”。阅读教学本来就不是纯粹孤立的、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恰恰相反,有支撑的阅读、有源头的阅读、有深度和广度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阅读”。]
[总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我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文本视野,并以其为背景固本寻源,对每一篇文章,甚至是每一个词语都要作出丰厚、融通、开放的解读,因为这样的解读不仅是对文化的深入、顺应和皈依,而且还能让课堂教学思接千载,丰富灵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灿烂的民族文化的虔诚和向往。就像于永正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语文,传承的是文化,传播的是精神。但同样一本名著,不同的导演诠释,风格就大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是由于融进了自己的思想、风格才各具特色,不然所谓的“智慧语文”“诗意语文”“本位语文”的“大旗”就很难树起来。]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点评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