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65

  

作文教学要倡导人文关怀

◇ 杨 莉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意图进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感受,结果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清代学者黄宗羲认为“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就是说作文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感情来了文思自然也就来了。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在张扬人文精神方面就做得很好。2000年以后的作文大都提供一个写作的由头,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这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从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使高考作文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重视人文关怀显得至关重要。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 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就写不出生动的文章。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做有心人,不断积累写作的语言和素材。具体做法如下:1. 自行积累,定期检查。学生看影视,听歌曲,阅读文章,上网聊天,都是积累写作语言和素材的好途径。比如,不少学生爱看《还珠格格》,我说,看可以,但要有收获。过一段时间我检查,有的同学说,我学了好多成语,如马革裹尸、洗心革面……有的说,我对宫廷生活了解很多。2. 推荐阅读与自由阅读互补,扩大素材的积累范围。我一方面经常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另一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不加干涉,只要思想健康,但阅无妨。学生在阅读和经历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素材,于无意间“情动而辞发”,感情自然流于笔端。
  
  二、 开展活动,培养感情
  
  刘勰说:“繁乎寡情,味之必厌。”没有感情的文章是干瘪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又感人至深,并不是凭借什么巧妙结构和华丽文字,而是融注了惦念父亲的真情和无以尽孝的悔意。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可促人回忆,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和感恩教育;借助文艺作品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 贴近生活,激活思维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好的话题作文是让学生心里敞亮,茅塞顿开,思如泉涌,情如波涛,欲罢不能,有所感,有所发,能让学生联想到一个真切的生活场景,捕捉到一个鲜明的人生主题,激发起难忘的体验经历,回忆起动人的情感故事,领略到深刻的道理。2001年—2005年高考全国卷分别以“诚信”“心灵的选择” “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作为话题,这些话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考生激活思维,生发感悟,体现作文和生活相融的人文色彩。
  学生对于生活,本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有时激动,有时快乐,有时惆怅,有时感伤,正是在这种对生活和自我的认识的体验中,学生才长大成人。学生如果能把自己的这种认识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那么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构思和语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他们生活中去,倾听他们对生活喜怒哀乐的倾诉,鼓励他们以周记、日记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要把作文当作一次简单的作业,而要当作一种生活的交流、倾诉。让学生抒真情,吐真言,写真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职教中心]

作文教学要倡导人文关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