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老师们慨叹:高年级语文课堂远没有低年级时的气氛活泼、参与度高。慨叹之余,往往又总结出一个似乎是规律性的结论:孩子大了,生理和心智趋于成熟,多了几分矜持与冷静,课堂自然就沉闷下来了,无须大惊小怪。乍一听,这一说法颇有几分道理,于是老师们便日复一日地适应、接受、理解了这种课堂氛围,只顾完成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不觉有什么不妥。
其实,问题不单单出在学生年龄上,究竟是什么让语文课渐渐远离了学生?我们怎么教才能让语文更具吸引力?对于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我们要重新审视和思考。
一、 应试倾向明显——课堂缺乏舒展度
语文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人文性更为凸显。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思想碰撞、语言交锋的场所,是心灵自由放飞的殿堂,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因而,语文课理应是舒展的、自如的、开放的,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底色在这里得以培植、滋养、形成。相形之下,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少了这份从容淡定、舒展自如,更多的是局促、匆忙、刻板、畏缩。是什么束缚住了老师们的手脚?
是考试的束缚。老师在备课时有几件事必做:围绕教参深挖狠掘、圈圈画画;思考可以拓展些什么,名言、成语之类;看看练习册上相关习题,努力“备作业”。花在这三件事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研读文本。因为这几件事对于应对考试,“提高课堂有效性”实为有效。
考卷中,跟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的分是老师们最有把握帮学生拿到的,于是,把课文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延伸点,课堂上再一一灌输到位,把每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默得一字不差,就成了老师贯穿学期始终的教学目标和首要任务,“教材”成了全部而绝不只是“凭借”或“引子”。
在试卷面前,“对话”显得高耗低效;在阅卷参考答案面前,“多元解读”反会弄巧成拙。久而久之,老师们只能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语文课怎么可能给学生以精神享受?
“有这样两位语文教师,一位上课如行云流水,把课文演绎得淋漓尽致,另一位教师咬文嚼字,把课文肢解成若干知识点。前者上课让学生拍掌叫绝,但语文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后者上课让学生叫苦连天,但考试成绩让人不得不佩服。你认为哪一个教师好呢?”这是周彬博士在《叩问课堂》中的描述。道出的是真实而无奈的阅读教学现状。
二、 级段特点模糊——课堂缺乏新鲜感
阅读课缺乏新鲜感有多方面原因:
(一) 客观因素。学生进入高年级,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面拓宽,阅读层次提升,语文课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学生课外阅读时投入的精力是课堂学习无法比的。同时,教材中选文的局限性也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下降。选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太远,人物类选文说教痕迹明显,相似的选文反复出现等,都是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
(二) 主观因素。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接触语文课,母语伴随着学生成长,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母语的认识,感受了语言的魅力。语文老师可谓功不可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怎么让母语教学还能保持新鲜感,吸引学生一如既往地保持学习的热情,也是一道难题,一个考验,语文老师任重道远。
经验既是财富也是绊脚石。高年级阅读课缺乏新鲜感与老师的“经验”有很大关系。这里的“经验”是指对以往习惯了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因袭,忽视对《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目标、重点、要求的级段差异的关注。中级段,以“句段”的训练为重点,老师惯常使用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语,通过甄别、品读加深体会,逐步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很多老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依然采用这样的方法。高级段要有统领全“篇”的大气,要有对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要有对表达方法的揣摩与评价。老师要敢于把本属于中级段的训练点舍弃,什么都不舍得放手,就会导致级段特征不明显,老师教得累,学生也不感兴趣。其实,哪怕小小的课题,也会有大文章可做:“我们爱你啊,中国”和“我们爱中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轮椅上的霍金”和“装满昆虫的衣袋”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哪里?……这些问题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探讨又能引起学生对一个全新问题的关注,这个问题有级段特点,与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才能引起学生的投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母语学习的热情不但不该减退,相反应该有新的感知,新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热情。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只要勇于取舍、善于思考、舍得付出,语文课堂定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