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25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 李 霞

  时间已过去了两三年了,可我还清晰地记得窦桂梅老师在东南大学礼堂里讲授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的情景,整节课情感深沉,自始至终留给在场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一句话是:“好好儿活。”史铁生在双腿残疾之后,不想活了,是母亲让他明白了要“好好儿活”,“只是因为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写作让史铁生充满劫难的生命变得辉煌灿烂。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世界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保尔·柯察金之口向人们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满了人文情怀,跳动着生命的烈焰。这些作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让人感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材料。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很好地依据课程安排,结合心理特点,挖掘教材内涵,引领学生感受教材中生命的律动,在阅读、感受、体验中,发展学生健全的性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效果较为理想。
  
  一、 抓住教材中的精彩句段,感受生命价值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编者精心选择,精心安排,精心修改,其中的人文情怀,生命意义,明显而深刻。如《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刻画了年轻的法国船长皮埃尔放弃自己和妻子克勒松逃生的机会,用灯语让一艘豪华客轮脱离危险,用妻子一个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拯救了数千人的生命,其生命的价值跃上巅峰,重于泰山。文中细致刻画了皮埃尔的心理活动:“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皮埃尔几乎急得要发疯了:天哪,难道克勒松的血白流了?难道我们俩将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抓住这些精彩的描写,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然后安排学生进行交流。这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他们和皮埃尔一起呼喊,一起着急,一起发疯,热泪盈眶,生命情感在吟诵回味中得到了升华,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再如《天鹅的故事》一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举,谱写了又一曲生命之歌,感人至深。文中写老天鹅带头破冰这一段最令人感动,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写后面的省略号,有的写道:“老天鹅已头晕眼花,洁白的羽毛也随着一次次的扑打掉落在冰面上,但它还是坚强地站起来,再次腾空而起,像石头似地把自己的胸膛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到冰面上。”有的写道:“老天鹅已经筋疲力尽,但它想到牺牲自己一个可以换来同伴们的生存,它喘了一口气,挣扎了一下,还是站了起来,飞向天空,扑向冰面。”……就这样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孩子们潸然泪下。这样的教材,这样的课堂,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怎不烙下深深的印痕?无论是人类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乃至植物的生命,整个生物界都有着生命的赞歌。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样的美文比比皆是,如《生命桥》《夹竹桃》《青海高原一株柳》《永远的白衣战士》《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轮椅上的霍金》《大江保卫战》等等。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善于引导,就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作用,激起学生永久的生命活力。
  
  二、 挖掘题目中的深刻寓意,探究生命本质
  
  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不必急于打开“题目”这扇门,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探究状态。如在讲授《师恩难忘》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去感悟,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都很简单,师恩难忘就是老师的恩情不能忘记。由于年龄、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并不能领会老师的恩情究竟有多深,老师的恩情怎么就难忘。因为身边的老师做的都是一些很平凡的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会令人难忘。就课文内容而言,作者也没有写到田老师的什么令人震惊的大事,就是回忆田老师讲课编故事的事,这样的事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有发生,因此,教学时就不要急于去学习课文,应让学生去反复思考,探掘题目中的深刻寓意。父母给了我们躯体,而老师给了我们灵魂,是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导我们做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应该终生难忘。毛泽东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说:“你过去是我的老师,今天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江泽民去美国访问期间,专程看望他旅居美国的老师;居里夫人在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把小时候的老师接到家中侍奉等等。伟人们都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平凡的人怎能忘记呢?经过这样一番探究,学生们心中豁然开朗,阅读课文也就迎刃而解。在他们的生命潜意识中,有了对人的思考,进而学会做人,探究生命的本质。像这一类的课文还有《黄河的主人》《海天骄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
  
  三、 利用课文作者的形象,塑造生命辉煌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的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范例。如《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作者陶行知先生,他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情系劳苦大众、情系中国的教育一生。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做人的真谛。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并将继续影响下去。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价值,看到了生命的光辉。
  再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一文的作者巴金先生,他八九十岁的高龄,且身体有病,写字都很困难,但他坚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满怀着对祖国、对同胞、对社会、对生活无限的爱而努力工作着。他已经追求、奋斗、奉献了一生,可他还想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因为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从巴金老人的身上,我们更懂得了生命的价值。这些作者的形象,可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这不就是生命教育的真谛吗?
  生命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精神的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精彩句段进行感悟;必须挖掘题目中的深刻寓意进行探究;必须利用课文的典型形象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去做,就一定会有收益,一定会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 张敬义:《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 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④ 刘然:《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细节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