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教育的各因素(指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完美的教学模式,因此和谐课堂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一、 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和谐课堂的标志是:目标共同、资源共生、人际共和、成功共享。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现代教育视野,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从发展观的角度看,语文课堂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二、 和谐课堂的特征
(一) 规则是和谐的基础。有规则,课堂教学才有序,才有和谐可言,用规则规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就能提高教学效益。
1. 规则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规则是对大多数人言行的一种限制,但是它不只是限制人,而且在保护人、规范人。和谐的语文课堂具有一种把规则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行为中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2. 秩序的多样性和整合性。课堂教学必须“循序渐进”,这个“序”包括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学习顺序、教师的认识顺序、课堂的教学顺序。只有把以上的“序”逻辑地、辩证地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各因素才能趋于和谐。
(二) 多元是和谐的条件。和谐只有在多元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所以,多元与和谐之间就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多元为和谐提供了条件,和谐在多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和谐的语文课堂尽管需要有绝大多数师生都认同的规则,但课堂中总是存在多元现象。
1. 师生的差异性。从纵向看,师生有认识上的高低之分,必然造成对问题认识和理解上深浅的不同。
2. 课堂的多样性。从横向看,师生的IQ、EQ的类型和表达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人的文化背景也是各异的,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是多样的。
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承认多元,整合多元。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宽容、兼容的心态。
(三) 认同是和谐的保证。认同是彼此认可、赞同、趋一,使双方的深入沟通、交流、对话成为可能。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共鸣的,态度是一致的,价值观是趋同的。
1. 课堂常规的认可。我们可以对语文教学常规进行行政规定但必须得到师生双方认可,方能发挥教学常规的应有作用。有时教师对课堂常规做出单方面的规定,而学生不认可,甚至各执一端,课堂就会混乱。所以,对学生进行诸如上课举手等课堂常规的教导,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认可,这对课堂的和谐是很重要的。
2. 教学思路的趋同。在积极倡导多元解读的今天,应对各种教学思路表示认可,并积极加以引导。
3. 教学方法的接受。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物件、作用和对象,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赞同、接受,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
(四) 协调是和谐的机制。和谐的课堂不是没有矛盾的课堂,但教师可以使矛盾趋于平和。如果没有调控能力,就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发生冲突就无法和谐。
和谐不是一种“和和气气”的情调,也不是一种“平安无事”的心态,而是一种主动地协调。当然,协调的方式多种多样,合作是一种协调方式,竞争也是一种协调方式。
1. 低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初步的协调,有较明显的预设痕迹,表现为过程合理、环节相扣,但不够自然流畅。
2. 中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比较协调,有良好的流畅感,表现为整体较和谐,有较明显的特色。
3. 高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十分协调,整体感明显,表现为结构合理、流程自然,方法灵活,富有实效。
三、 和谐课堂的构建思路
(一)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1. 师生的民主意识。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民主意识、平等观念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平等对话”,学生是舞台的表演者,教师是主持人。
2. 课堂的参与文化。语文和谐课堂需要一种和谐文化的引领,其重要思想是“参与”,主要内容是“三全”: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
3. 信息的对称思想。保持信息的双向、多向沟通,可以增加教学的透明度,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和谅解。
(二) 弹性高效的课堂教学规则。
1. 教学规则的形成。教师促成规则、集体促成规则、任务促成规则、自我促成规则。其中学生自我促成规则是一种“自律”的活动,有别于“他律”,是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内在动力和保证。
2. 教学结果分析提升。我们可以用“效果”“效率”“效益”来描述课堂教学结果的各种状态。“效果”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某一指标,但很少考虑这个结果所付出的劳动。“效率”则是课堂教学的结果优劣与所付出的劳动多少的比率。“效益”既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综合指标,又关心所付出的劳动多少。和谐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则、行为和结果都是高效益的,用较少的劳动量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教学结果。
(三) 多元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从单一维度思考,而要从多元角度考察。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也应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设计和整合。
1. 多种教学目标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目标体系。要防止关注了某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却忽视了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三分之一现象”。同时,应对教学目标的众多特性进行整合,实现整体和谐。诸如,目标的单一性与多元性、认知性与交际性、群体性与个体性、外显性与内显性、长期性与短效性等,都需要从整体程序出发进行权衡和处理。
2. 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是由各种教学资源汇合而成的,例如,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媒体等资源,对种种教学资源要进行整合,使其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对此应注意两点:第一,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第二,各种教学资源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内容、数量上的取舍,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
3. 多种教学因素的整合。制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众多的,有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数量与质量、情趣与理趣、过程与结果等。一个和谐的课堂不应是单一因素的凸起,也不应是彼此毫无关联,更不是本末倒置,而应符合内在规律的辩证统一和协调。
4. 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包括四种类型:教授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资源呈现方式。方式、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重要的是如何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如何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使课堂更加和谐。例如: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整合的产物。
5. 多种教学评价的整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要求评价必须客观、全面。各种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必须发挥各自优势,以求整体和谐。即使是课堂评价语言也应做到内容、语音、语速、态度、表情等方面的和谐一致。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迎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