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赏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它包括动机、态度、情绪和性格等因素。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 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时,应该把握个体理解的价值取向。
“珍视”包含着珍惜、肯定、鼓励、重视等情感,“珍视”“个性化的理解”是新时代的要求,但教师应把握这“个性化”理解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一位教师教学《司马光》的片断中窥见一斑。
师:你们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还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伤。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很可能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飞出来,也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
师: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得真周到。
众所周知,本文是赞扬司马光临危不慌、急中生智、挺身救人的品质。而学生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的正确的内涵。如果教师这样“珍视”学生“个性化理解”,语文教学非走上邪路不可。
在语文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会比从课文中得到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理解给予珍视。但是,学生个体又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别,后天环境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他们对同一认知内容的理解是不同的。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补充,让学生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时,应该以学生深入文本为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学生交流个性化体验时,不少教师仅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那势必导致学生交流时言不及义、谬误百出。有时学生谈不出来,教师便使出“婆婆嘴”的功夫,把该感悟的该理解的倾囊相授,要知道,学生没有深入文本,就没有充分的感知和深切的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如教学《田忌赛马》,快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之前,教师安排学生讨论了齐威王与田忌两次赛马的成败及原因,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组织学生表演了齐威王、田忌、孙膑的对话情境,还启发学生想象第二次赛马后齐威王、田忌、孙膑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这些充分的感悟后,学生的回答必然精彩独到。
生:赛场上需要智慧,学习上也需要智慧。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除了自身勤奋之外,学习方法必定很巧妙。
生:我认为有一个成语说得很对:“骄傲使人落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赢后便洋洋得意起来,这间接导致他第二次的失败。
三、组织学生交流时,应该注重引导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1. 引导交流的广度。交流的广度包括学生参与面广和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感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其次,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再次,教师还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正是这种肯定,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呼唤学生的参与。
2. 引导交流的深度。交流不能泛泛而谈,要深入课文,品味文本的情与意,激发学生的感与悟,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学《荔枝》时,其中有一细节描写:“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
师:你见过谁的手是筋脉突兀的?
生:年纪大的人。
生:干重活的人。
生:一辈子没享过福的人。
师:有的老人可能一辈子没享过福。但课文中的母亲,此时此刻她是否幸福?为什么?
生: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儿子很孝顺她。虽然当时荔枝很贵,儿子工资又很少,但儿子仍然买来荔枝给母亲品尝。
生:母亲是幸福的!但她七十多岁了还没吃过荔枝,现在她能吃到这南方的水果,感到很高兴!
……
此时,学生从这一细节中体悟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和她因儿子孝顺而升腾起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和凤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