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55

  

做好六大转变,切忌矫枉过正

◇ 孙 城

  要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转变管理行为,但也不能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要结合本学科、本地实际进行。矫枉过正,往往会跌入另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淖。
  一、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但不能抛弃教师的教。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现在有些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用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教师的教要感性与理性相融合。
  二、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但要记住,没有必要的知识做基础,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 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克服“重结果轻过程”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程序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热闹的课堂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的收获。
  四、 从“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特色化的管理模式。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要改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管理用一种模式的传统做法。在新课程体系下,校长、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去研究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注重个性化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校长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规律,要从校长管教师、教师管学生,要管住、管严的旧理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校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教育,学生的自主管理是学习”的新理念,构建有利于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管理机制。
  五、 从“师道尊严”转向“以生为本”,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极不平等。新课程体系要求确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平等对话,平等参与。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六、 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观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校长以班级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对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升学率作为对校长评价的唯一要求。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压抑了大多数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评价应该起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

做好六大转变,切忌矫枉过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