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拼命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叫做“填鸭式”。
课程改革后,另一种形式的教学盛行起来,那就是“放鸭”式。
一、 什么是“放鸭”?
1. 板书放得无影无踪。黑板上,你很难再找到那种提纲挈领的优美的文字,或者信手写几个词,或者根本没有板书;课件上也只有课题和作者名字,顶多加上作者介绍。
2. 内容放得云里雾里。这类课没有预设的主问题,随意性很大。学生读课文,无论读出什么感悟,教师都加以肯定;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都加以鼓励;而评课时都说课堂放得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课堂开放得令人眼花缭乱。或者是学生表演,或者是小组讨论,或者是知识竞答,等等。
二、 “放鸭”有什么弊端?
1.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是要平等对话,但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对整个对话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忽视或弱化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课堂对话就变成漫无目的的聊天。
2. 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有的师生多边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放鸭式”教学,学生谈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却都不知道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3. 课堂没有重点。一篇课文有它的亮点,这个亮点是教学的重点;每篇课文各有侧重,合起来就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一堂课要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但学生不具备条件来解决,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正确把握,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来解决。
4. 课堂没有预设,教师只是随着学生走,缺少整体性、连贯性和梯度。师生泛泛而谈,其实就是无效教学。
三、 怎样有效“放鸭”?
(一) 放中有收,突出重点,有效预设。
1. 关于“放”。“放”的形式多样,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可以灵活一些,巧妙设计问题,以便抓住学生。有了很好的开头,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会调动起来,为下面引到重点问题上的“收”蓄势。比如我上观摩课《云南的歌会》,在检查了预习情况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围绕‘歌会’,写了几个歌会场面?”。学生明确写了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村寨传歌。于是我先放开,做一个猜想游戏,推出主问题:“三个场面写得都很好,你猜想老师喜欢哪个场面?要说出你的理由。看谁猜得准。”学生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老师您喜欢‘山野对歌’,您看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轻轻地打了一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生动地表现了得胜的喜悦之情,显得轻松快乐,表现出歌者的聪颖、质朴、快乐,不矫情、不造作,写得多好!”有的学生说“您喜欢‘山路漫歌’,您看赶马女孩子一边赶路一边唱歌,周围有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有小鸟在比赛唱歌,人与景相衬,歌声与鸟鸣声相应和,多么和谐。您是喜欢宁静的人,您一定喜欢这里的环境,所以您喜欢这个场面。”如此等等。学生紧扣课文对三个场面都做了分析。这样一“放”,学生的积极性就有了,气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这样的“放”不是教学目的,它只是有效的铺垫;“收”才是目的,通过“收”,把学生引到教学的重点上来,收到教学目标上来。
2. 关于“收”。“收”,就是把学生引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来,引导至学习重点上来,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要吃透文本,深入解读,根据单元教学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问题,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晰化。比如,我上《云南的歌会》,全文写了三个歌会场面,各有侧重,第一个“山野对歌”,侧重写“歌者”;第二个“山路漫歌”,侧重写“环境”;第三个“村寨传歌”,侧重写场面。三个场面都很精彩,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就突出不了重点。其中“山路漫歌”写得最精彩,写云南地区的优美环境,绘形绘声绘色,写戴胜鸟和云雀,用了大量的动词,描写细致,生动传神,是全文的最大亮点。通过分析,我确定“山路漫歌”为学习的重点,所以在“放”之后,我决定及时把学生“收”到重点问题上来。在学生大谈特谈三个场面的精彩之处时(见上面“放”的部分举例),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纷纷猜想我喜欢哪个场面,其实我一个场面都不喜欢。”学生一下子被抓住了。“我读了很多遍,发现文章有缺陷,即出现了败笔。”学生愣住了,我立刻用课件推出问题:“山路‘漫歌’,中心是写‘漫歌’,却浓墨重彩写一路景色,我认为偏离中心。这是败笔,导致我对这篇课文根本就不喜欢。”学生被抓住了,注意力被引到“山路漫歌”部分。精读之后,学生纷纷用文中精彩的描写来反驳我,集中解决了三个主要问题:环境描写的作用、精彩语句的赏析、景物刻画传神细致所运用的方法。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反复品味,基本上品出了“山路漫歌”部分的精彩之处。然后我又用竞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赏读了这一部分。结果学得很透,学生收获很大。
“放”中有“收”,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能“全面”开花,又能突出重点。
(二) 收中有放,突出自主,促使生成。
1. 关于“收”。“收”的方法多样,可以抓散文中的一条线索,可以抓古诗文中的“文眼”“诗眼”,可以抓说明文的总特征句,抓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抓小说的情节,抓文章的总起句、主旨句、总结句、过渡句,抓住它们,展开全文。一次我上公开课,选了“自读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昆明的雨》。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形很散,学生不易把握;汪曾祺的语言又极有特色,品味语言才是学习的重点。所以我决定先收,把学生的目光定格在重点问题上。我叫学生自由朗读之后,便推出一个主问题:“读过之后,你发现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文中找到了一句总写特点的话“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找到这样的话,就把学生的目光定格在“动情”上,把学生收拢到景物描写上来了,下面的分析就可以围绕“动情的”铺陈开来。
这里的“收”不是目的,“收”是为了有目的的放,更好的放。这里“收”就是系住风筝的一根线,没有这根线,风筝就会漫天乱飞,甚至跑得无影无踪;有了这根线的牵引,风筝才飞得稳飞得高。
2. 关于“放”。“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天空自由飞翔;“放”是生成,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放”中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我在上公开课《昆明的雨》时,开始把学生收到“雨的特点”上来,然后通过第二个主问题“昆明的雨什么地方最让你动情”展开,放手让学生去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有的说“雨中的杨梅最让我动情。看,杨梅很大,‘黑红黑红的’,‘像一球烧得炽红的木炭’,有形有色,让人垂涎欲滴。”学生紧扣文本,细细品味出了文中多处精彩描写的妙处,一边品,一边读,陶醉在了“昆明的雨”中,真正“动了情”。在“放”的解读中,“生成”的火花时时闪烁,比如学生分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一句,非常到位。他们说“摆”字用得好,说明房东是“有心有情味”的,“满满的”表明房东大方热情;“满满的”其实不止是缅桂花,还有满满的情意和善良。这些分析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然生成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可以“放鸭”,但不能漫无目的毫无章法地乱放,要懂得“放”的原理——“放”与“收”紧密结合,“放”靠“收”来控制,“收”又靠“放”变活。只“放”不“收”,课堂混乱;只“收”不“放”,课堂呆板。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其实是相互制约,更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放中有收,收中有放”。
可惜,当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漫无目的“放鸭”,却被人吹捧为“放得开”,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解放了学生”;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放鸭”竟然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时尚!我们能否在紧跟新课改步伐的时候,多一些理性少一点盲从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