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41

  

你选择哪一种生活?

◇ 李 涛

  《项链》以其精巧别致的构思、丰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但是目前有的解读让人颇感尴尬。大致说来,语文界对小说主题解读不少于十种,大致可以分成这样五类:一是从阶级角度分析,对玛蒂尔德进行批判;二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对玛蒂尔德夫妇进行赞扬;三是从人的命运角度考虑,强调命运不可预料;四是从警示和勉励角度出发,对爱美女士进行劝谏;五是从批判和肯定两个方面对玛蒂尔德进行评论。但我们发现,这些说法,缺少整体思考。那么,《项链》的主题到底该如何定位呢?
  逻辑语义学指出语言有“所指”与“能指”双重意义,联系《项链》一文,如果说“所指”是莫泊桑的初衷,那么我们自然无从探究,然而作品的“能指”却是我们可以依据作品情节本身和莫泊桑的感情倾向做出判断的。笔者认为,小说的主题应当定位为: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必将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依靠劳动踏实的生活才能换来人生的自尊与坦然。为了深刻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文中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安排了玛蒂尔德所经历的一系列痛苦。
  小说开篇介绍了玛蒂尔德现实生活的无奈:小职员的家庭出身注定了美貌的玛蒂尔德只能与教育部小职员结婚的命运。可是,她偏偏不满足于现状,总想过上层人的生活,想体验作为一个美丽女人被人追求、被人艳羡的感觉。莫泊桑连用七个“梦想”进行渲染,突出了她内心的“痛苦”“伤心”“悔恨”和“失望”。这是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给她造成的第一层痛苦。
  当丈夫拿来了教育部舞会的请柬,玛蒂尔德先是“懊恼”“悲痛”“郁闷”“忧愁”,然后是想尽方法打扮自己,以求在舞会上出尽风头。当然,她也明确知道一次舞会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使自己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贵夫人。可是,她的确想在舞会上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等舞会一结束,“在她,一件大事算是完了”。所以说,玛蒂尔德之所以参加舞会,并非大家普遍认为的想借此机会爬上上流社会。在这一点上,玛蒂尔德的头脑要比我们的许多文学评论家清醒得多。的确,这种如空中楼阁一般的虚幻追求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是,捧得越高,摔得也就越重,舞会的成功成为她坠入痛苦深渊的关键一步。果然,自卑的玛蒂尔德在紧张和慌乱中丢失了项链,他们夫妇惊慌失措,到处寻找,愁苦不堪,以至于快要病倒了。至此,玛蒂尔德由于这种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陷入了第二层痛苦。
  冒着后半生破产和贫困的危险,顶着精神的折磨,玛蒂尔德夫妇虽然靠借贷还上了项链,但那些利滚利的贷款终究是要归还的。这就必然把玛蒂尔德夫妇推向由于这种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所造成的第三层次、也是更深层次的痛苦——十年的艰辛劳作。玛蒂尔德辞退了女佣,迁移了住所,租赁了阁楼,过上了穷苦人家艰难的生活,而且一过就是十年。玛蒂尔德由最初美丽动人的姑娘变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这第三层痛苦展开的同时,也是玛蒂尔德由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转向由依靠劳动踏实生活的开始。正如莫泊桑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项链》的结尾,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表现了主人公第四层次、甚至致命层次的痛苦。也正是这一情节的出现,才更深层次地凸现了“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所具有的最大讽刺意义和对人物打击的致命性。当然,这最深层次的痛苦也是玛蒂尔德破茧化蝶,从痛苦的深渊转向依靠劳动踏实生活、换来人生自尊与坦然的关键一步。
  玛蒂尔德是痛苦的,但我们同样也可以说玛蒂尔德是幸福的。小说中仅写到玛蒂尔德的两次笑:一次是在舞会上,她是“满脸笑容,兴高采烈”“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但这次的笑是在“幸福的云雾里”,虚无缥缈,像肥皂泡一样随着项链丢失而破灭。第二次是当她还清了债务之后,面对佛来思节夫人,“带着天真而得意的神情笑了”,这次的笑是多么的坦然与真实。如果没有丢失项链这件事“败坏”她,我们可以设想,玛蒂尔德会一直生活在追求梦想的虚幻里,生活在对上流社会的向往里,生活在“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而整天整天地哭泣”里,自然也不会在历练各种痛苦之后,终至破茧成蝶,领悟生活真谛——惟有依靠劳动踏实的生活才能换来人生的自尊与坦然。当然,因为丢失的项链是假的,那挂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自然也应该归还玛蒂尔德,这或许是对玛蒂尔德回归本位后的最大奖赏。
  莫泊桑冷静地将自己隐藏在作品的背后,引导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探寻。其实,很多老师在讲授这一课时也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续写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后的反应与生活”的作业。是的,这的确很值得读者思考,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小说的主角玛蒂尔德本人。她的经历使她认识到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超越现实的虚幻追求必将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依靠劳动踏实的生活才能换来人生的自尊与坦然。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结尾理解为莫泊桑留给玛蒂尔德和读者的一个选择题:看了《项链》,你会选择哪一种生活呢?
  
  [参考文献]
  ① 刘新爱:《浅谈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与名誉心》,《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
  ② 王桂霞、张福旺:《〈项链〉主题的多元解读》,《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③ 黄军武:《从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看〈项链〉的主题》,《现代语文(高中读写)》2004年第2期。
  ④ 田保荣:《〈项链〉的再评论》,《名作欣赏》2000年第2期。
  ⑤ 李必超:《金钱与人格的较量》,《名作欣赏》2000年第2期。
  ⑥ 姚敏勇:《对爱美女性的警示与劝勉——〈项链〉主题探讨》,《名作欣赏》2002年第6期。
  ⑦ 马详:《一曲令人赞叹的英雄之歌——也谈〈项链〉主题》,《名作欣赏》2002年第6期。
  ⑧ 钱理群:《〈项链〉告诉读者什么》,《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
  ⑨ 李定清:《玛蒂尔德与女奴主义》,《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你选择哪一种生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