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课堂教学,总感到难以避免“庸课”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在备课时的“教材化”的阅读,应是不断制造庸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薛元荣老师撰写的《钻研教材切忌“教材化”阅读》一文指出:“面对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了‘教材化’阅读的惯性思维,其思维的核心是,文本首先是好的、对的、有深刻意义的,是需要语文老师深刻挖掘的,掘得越深水平越高。我们用‘钻研’来证明它的正确无误,还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无误、发现正确无误、运用正确无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对‘正确无误’的证明,因为考试要考这样的‘正确无误’”。
薛老师的这段论述可谓精准地击中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要害。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依旧是教材忠实的认同者、执行者,教材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依旧是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
谈到语文考试要考这样的“正确无误”,请看下面的案例:
【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习题,对的打“√”,错误的打“?菖”。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了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蝴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
变色龙的舌头略长于它的身体。( )】
上述案例中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凡是打“?菖”的一律判错。
看到上述的考试习题及评判标准后,我向阅卷老师请教,该题的答案为何只能判“√”,而不能判“?菖”呢?
教师甲:教学参考用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
教师乙:动物世界曾经介绍过变色龙,我看过。
为此,我查阅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动物世界百科全书》(中)第162页。“变色龙是一种树栖爬行动物。体长20—60厘米,浑身长满了疙瘩。……它的长舌通常蜷缩着,一旦遇到战机,它能迅速地弹出大约30厘米长的舌头,在百分之一秒的瞬间将猎物牢牢粘住。”
查阅资料后,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的教师,钻研教材不可谓不深,收集资料不可谓不全。他们正是在深刻挖掘教材和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正确无误,甚至通过考试强化了所谓的“正确无误”。
《变色龙》一文,我也执教过。我只不过把“变色龙的舌头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在学生请教他人、搜集资料的预习基础上作为一个“皮球”踢给学生。
在集体探讨这个问题时,我听到以下的各种声音:
生1:我请教了数学老师。数学老师认为,“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那么舌头的长度就是它身长的2倍。数学老师还举例:如果变色龙身长30厘米,那么舌头就长60厘米。
生2:老师,他的说法不对。我妈妈也是数学老师,预习时,我也问了。妈妈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就是变色龙的舌头比身体要长,至于到底有多长,不好说。
生3:老师,即使变色龙的舌头不是它身长的两倍,而只是比身体长。那么到底有多长?我们是可以假设的。可能是比身体长那么一点点,比如长一厘米吧。也可能比身体长好多,只要不超过身体的两倍。
生4:我课前上网查阅了变色龙的资料,资料上说,变色龙的舌头大约30厘米长。
师:同样一句话,我们同学怎么就读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解?
生1:老师,我认为“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这句话表述不准确。数学老师说,比多比少的表述中,只讲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另一个物体的几倍,而不说一个物体的长度超过另一个物体的几倍。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中的“一倍”要去掉。应该改成“舌头的长度超过它的身长”。
生2:这样改,还不正确。“舌头的长度超过它的身长”,到底超过多长还不清楚。应该在“超过”前面加上“略”字,改成“舌头的长度略超过它的身长。”
综观上述的教学片断,我没有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证明教材的“正确无误”。在阅读文本时,“变色龙的舌头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已引起我的注意。我查阅了小语凤凰网站,也和几位数学老师作了探讨。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我认识到这是教材表述上的含糊不清。
朱熹老先生强调“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矣。”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决不能做教材的“传声筒”。教师首先应该是教材的质疑者,才能从中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或者发现教材的疏漏、错误之处。如果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则可以引领学生去深入品味作者如此而为的精妙;如果是教材的疏漏、错误之处,教者则更能有意地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引领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教者首先经历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过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落到实处。否则,一味地忠实、信奉于教材的“正确无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