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课堂中也曾出现过许多次掌声,有我对学生的,有学生对我的,也有学生对学生的。每次掌声都是真挚的,值得回味的。
(一)
开学初,我在语文组内上的第一节公开课是《哥白尼》。
一切教学活动进展得都很顺利,可是在“当堂测试”这一关,一个问题难住了一位女生。我不断地鼓励,她却始终一言不发。
课堂上出现了公开课上最忌讳的冷场。
是找一个语文尖子来帮她解围,还是我来替她说出答案?从公开课的观赏性来看,这两种办法都能使教学环节流畅起来。许多公开课不都是事先排演好,再拿到课堂上来表演么?解决什么问题,谁来回答,怎么回答,都一一布置妥当。而我却同平常上课一样,连老师来听课的消息我也没向学生透露。
我定了定神,用期待的目光看着那位女生,和蔼地说:“经过思考,我相信你会有感悟的。”
她沉默着,思考着。我沉默着,等待着。同学们在着急,听课老师在着急。
突然,她说话了,说出了她自己的理解,声音很响亮,答案很到位。我又惊又喜,立刻说:“说得好!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为她鼓掌!”
我拍手,同学们也拍手,听课老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说实话,这绝不是作秀,因为我从来不上“表演”课。
课后,那位同学很是感激,说我不但没有批评她,还为她鼓掌。
我说:“你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解决了问题,这是最值得祝贺的。”
(二)
教学《〈论语〉六则》一文,我先指导学生把课文理解了一遍,然后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没人举手。我想,课文很短,不会有什么疑难的。正当我要布置作业时,突然,有一只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有点意外,赶紧让他站起来。
“老师,‘三人行’中的‘三’是泛指吗?”他问。
我一听,又惊又喜,终于有了问题了,立刻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三’我还没注意到它呢,大家说它是确数还是概数?”我问学生。
学生有说是确数,有说是概数的。我说:“依我看,该是概数,表示泛指,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等。”
同学们不再有异议了。可是又有一个同学举手发问:“刚才您为什么把它翻译成‘三个人行走,一定有我学习的人’呢?”
“我……”想要强调理由,可是我止住了。我说:“刚才是我疏忽了,没把它讲清楚,尽管平时大家都这么说,可是这个‘三人’确实只是相对于一个人而言的,有‘几个人’的意思。同学们提得好,这正应了文中的一句话,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你们给我当了一回老师。谢谢大家!”
我拍手,同学们也鼓起了掌。
(三)
有一道语文题,要求在“脸上仍是笑容”一句中的“笑容”前加上一个修饰语,而且这个修饰语必须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我抽查一位学生,该生答道:“脸上仍是灿烂的笑容。”
我评价道:“修饰得比较恰当,只是没有用上修辞手法。大家不妨来修改一下。”
有同学提出在“灿烂”前面加上“像朝阳一样”的比喻,我给予了充分肯定。然后,我又查问了一位女生,她沉默了好一会,才小声说:“我的也没用修辞手法。”
我说:“不要紧,你说说看,如果没用修辞手法,我可以给你补上。”
她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脸上仍是平静的笑容。”
很明显,她的句子里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我用眼神示意同学们加以修改,而同学们却在等着我来修改。我略加沉思,说:“你不妨这样说,‘脸上仍是湖水般平静的笑容’。”我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这使我很意外,我只不过完善了一个句子,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会得到学生的掌声?
不过,我还是暗自高兴,因为我的学识和能力得到了同学们由衷的肯定,我在他们心中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教师。
每当回想起这些场面,我都感到欣慰,因为那阵阵掌声是师生和谐相处、互相鼓励的明证。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柘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