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知情感,它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例如:教学《雨点》一课,课件出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表演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不同姿态。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参与,教室里一片沸腾。表演结束后,师问:“为什么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状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同的地方,水的状态不一样,雨点落进后当然是不同的形态。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文章讲得活灵活现,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设了条件。
二、勤于挖掘探索潜力——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启发式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不断依靠已知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能力的发展。信息交流渠道要通畅,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以便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潜力。例如:教学汉语拼音最后一课:ang eng ing ong 时,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首先学习语境歌,再认读字母),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前鼻韵母有哪些?
生:an en in un ün
师:(出示课文插图)看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们在田野里放风筝。
师:他们放的是哪些风筝呢?
生:蜜蜂、长龙、老鹰。
师:结合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根据课文插图内容及图旁的音节,想想该怎样读今天的四个字母呢?可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发音方法。
这样的设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不断进行发音的练习,充分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为新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正如北师大教授周玉仁所说“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三、关注学生积极错误——有效课堂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本身却蕴含着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我将这类错误称为“积极的错误”。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些错误,机智地进行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学流畅并不意味教学的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公开课是常态课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尽显美丽。
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的积极错误,而应将这种错误及时转换成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识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自我超越。例如,一个学生遇到生字“狠”时,念成了“lang”。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分析他的学习过程不难推断,他在学习了“猫”“狗”“猪”几个字后便这样想——“反犬旁”的字大概都与动物有关吧?于是,当他看到“狠”字时便毫不犹豫地念成“lang”。他通过学习,自己悟出了一点东西,这是积极的错误。他只是把语言学方面的规则像自然学科的学习那样绝对化了。哪怕一时有些偏差,有所感悟总比没有任何发现要好。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还应该发现“反犬旁”的字除了与动物有关,还与动物或人的不良品行有关,是动物意义的引申。试想,假如一个孩子形成了关于“反犬旁”在构字时的这种规则(——“反犬旁”表示的意义范围就这两种情况),他在独立阅读时,遇到了一个“反犬旁”的不认识的字,这个字还成为他阅读的障碍吗?记住了只能应付考试,理解了才利于阅读和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