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贯追求。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根据中学语文教研与教学实践,借鉴著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课堂提问的成功经验,笔者提出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粗浅想法:
一、 明确目的,综观全局。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各提问之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二、 准确严密,激活思维。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或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结果呢,虽然花样百出,却弄得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首先教师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引导式提问最具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加速思维。
三、 新颖有趣,艺术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的想法和解法。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问学生“皇帝回宫后将会怎样做呢”,这就给学生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驰骋想象。小结时可用评析式提问。如钱梦龙老师在教《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 ,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同学表示同意,有的表示反对,各自在文中找依据,争得不亦乐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态度在诗中,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我们不能不为钱老师设计的这个新颖有趣的提问而拍案叫绝。又如,有位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文,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山结果是被神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别致,它没有照本宣科,死搬教材中已有的模式,而是有所创新,有所改造,使教与学都从文章表面结构进入深层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兴趣。
四、 把握好度,面向全体。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如何把握好这几个“度”?
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更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也可以多题一问。只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提问。举一反三,转换点拨,引导学生动脑分析、联想、迁移,以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否新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程度来检验。
难度。课堂提问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如果设计的提问难度太大,学生即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时,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太容易,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设计的提问应是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又与课文、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理想的提问应使学生处于如下的心理状态之中:第一,有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还没有找到答案;第二,虽然找到了部分答案, 但不完整,有待进一步补充深化;第三,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信心,也具有回答问题的一些基本知识。
效度。亦称有效性。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在确保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看其能否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问与答是否到达点子上。“一问三不知”或“三答无一对”的课堂提问是无效度可言的,有5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思考并基本回答正确,可认为此提问效度明显。
密度。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级升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学生提问的密度应逐步提高。以课型特点而言,教读课的课堂提问多于自读课,文言文教学多于现代文教学。
五、 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提问要积极评价,提问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的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是随时判断的。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怒形于色”。
2. 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3.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让学生听清楚,并有思考的余地,然后鼓励学生作答,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作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的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