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节赛课,教学内容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课中有这样一个“生成”——“老师,猿猴为什么叫个不停?”
正侃侃而谈的老师顿了顿,便迅速把问题抛给学生。于是师生有了以下一段对白:
“大家一起思考一下,看谁能给一个满意的答案。”
“老师,我认为猿猴叫,肯定是发现了好东西,在呼叫伙伴呢!你听,那声音多响亮哇!”
“你真会读书,请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我的意见不是这样的,老师,我认为那是猿猴妈妈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回家吃饭呢!听,那声音多温柔,多像我妈妈喊我回家的声音!”
“有点意思,请用温柔的声音读读。”
“我认为答案是这样的,他们肯定是发现了敌情,用吼叫来报警的,好让其他弱小的猿猴有机会脱离险境!听,那声音多焦急。”
“真会发现,请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
事实上,教者课前只要查查资料,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
英国动物学家波尔·杰丁跟踪研究猿猴多年,他发现猿猴的叫与其繁衍方式有关。猿猴的繁衍方式和人类相似,都是一夫一妻制。一般猿猴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在父母跟前生活到七八岁后才陆续独立生活。
杰丁认为,“猿声”之所以“啼不住”,主要缘于四种情况——一是已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叫,直到那“丘比特之箭”射中某个雌猿为止;二是雄性猿猴为了巩固它的领地不容侵犯,相邻的雄猿还会时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争吵,争吵时所发出的啼叫,有时长达1个多小时;三是建立家庭后的雌猿会不停地叫,主要是为了恫吓“小三”,以捍卫家庭的完整;四是雌猿不停地呼唤那些离家的子猿“常回家看看”。
老师们,只有课前的功夫真正做到了家,你们的课堂才能“真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官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