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几年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每当让学生体会写景文中作者的情感时,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到鲁迅的文章时,学生总是把文章的主旨理解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在问到“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时,是让人“满意”的异口同声:“像小船!”……这是什么原因?恐怕是老师包办一切,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索与感悟。本应充满人性之美的阅读,却变成令学生望而生厌的机械训练。这不能不从阅读的本质上引起我们的思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己的感悟能力呢?
一.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提高语文感悟能力
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只有把文本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才会读懂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悟,才能更为准确有效地把握文章内涵。
如学生读通《背影》很容易,而要领会其内在的感情比较困难,这就必须把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在教学“望父买橘”时,我对学生讲述我去外地读书时,母亲在车开动时紧追着喊:“记得写信回家!”并让他们也讲讲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小事。一位女生讲到父亲常对他说的“只要你好好读书,我们就是去要饭也行”时,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自然理解了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深沉的情感。
由此可见,对文章的感悟来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把阅读和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提高语文感悟能力,也让学生的体验在阅读中加深,让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提升。
二.阅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提高语文感悟能力
多年来,学校比较注重对学生传授他人已经获得的思维成果。但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追求思维的成果,教师的教学只将思维的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不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无思考”的教学,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毛泽东在这首词前写了一段序,说陆游的《咏梅》和他的这首词题材相同,但立意相反。想知道不同之处吗?让我们去探究这两首词的异同。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师: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态,会赋予景物不同的内涵,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
1、同为写鸟、花,下面两首诗中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同为写柳絮,这两句诗哪首是林黛玉写的,哪首是薛宝钗写的?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天!
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中两首词内容、情感的异同,也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把阅读与思维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感悟能力。
三.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提高语文感悟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而又可感的形象。对于这些文章,应通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想象能力,在阅读中激起学生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容图象”,把作品内容清晰地具体地浮现在脑海中,从而提高语文感悟能力。
如《社戏》一文中有这样的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通过想象,学生在头脑中能闪现出一幅乡村夜景图:浓重的乡土气息,一条小船在快乐地行驶;如果闭上眼,还能感受豆麦和水草散发的清香……学生在想象中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语文感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显然比单调而枯燥的讲解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感觉角度等更能深入人心。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摆正文本解读与学生感悟的关系,唤醒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能力,鼓舞他们自行找到开启语文阅读宝库的金钥匙。
王丽华,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