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80

  

品读《最后一片藤叶》

◇ 熊卫国 刘海涛

  一个成功的作家就如一个出色的乐队指挥,而文字就是他庞大的乐队——什么时候该让何种乐器奏响,什么时候音乐该舒缓或激越,他往往成竹于胸。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其短篇小说早已响誉全球,读其小说,我们往往不得不为其精妙的构思与娴熟的技巧而动容。其代表小说作之一——《最后一片藤叶》就是一篇很值得学习欣赏的佳作。
  首先,精心设伏笔。欧·亨利的小说,其结尾看似出人意料,却并不突兀牵强、空穴来风,往往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其精心构思的“伏笔”。以《最后一片藤叶》为例,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后一片藤叶》一开始写“肺炎肆虐”看似无意,实是为后文琼西的生病、贝尔门最后因肺炎而死设伏。正是“肺炎”的设置不断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第二,小说中老贝尔门“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还没动笔”,是为小说最后他在大风大雨夜用生命画出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设伏笔。老贝尔门穷困潦倒,火气十足,以酒麻木自己却外刚内柔,对两个年轻的艺术追求者充满关爱。他甘愿当苏的模特,甚至在肺炎肆虐的日子,甘心冒着得病危险在雨夜去画那片叶子——只为了挽救琼西。从小说中他对两个年青女子的关爱,我们可以想象贝尔门早年一定是一个充满理想,追求艺术的上进青年,因为她们正是他早年的影子,他能舍命救琼西,正是为了保护心中曾经的那段美好。而现实的不得志不得不让他贫困潦倒,以至以酒买醉,进行自我麻木,日子久了自然会变得玩世不恭、“火气十足”。可幸的是他没有绝望,心中依然闪着对艺术追求的火光,所以他总说“要画一幅杰作”。正是这一点,他的心中尚有温情。由此而言,小说最后他冒死画“藤叶”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第三,小说开头对两个女子贫困艰苦、举目无亲的介绍,为文中琼西把活下去的信念寄托于藤叶埋下了伏笔。可以说,两个孤苦的女子走到一起,正是由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境遇。他们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没有亲人的关怀,没有爱情的温暖,也正由于此,琼西得了肺病竟把活下去的信念寄托给了墙外的那些“藤叶”,读到这里,一种辛酸之感由然而生。作者精心设下的这处伏笔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为扣题“最后一片藤叶”进行了充足的酝酿。
  其次,细心设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藤叶”。围绕着藤叶数目的减少,故事不断向前推进:琼西因病寄信念于藤叶(开端)→藤叶凋落,琼西自感生命将绝(发展)→老贝尔门画下最后一片藤叶,琼西活下来,老贝尔门病死(高潮、结局)。小说清晰的线索使得小说显得简洁明快。
  再次,慧心设象征。为什么作者让老贝尔门将笔下的那最后一片叶子画成“茎部深绿”而“边缘枯黄”的颜色,我想它不仅仅是因为绿色代表生机——贝尔门希望琼西从绿色中看到生的信念与希望,它也象征着贝尔门心中那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信念与希望,因为即使他潦倒如此,房间里永远摆放着那个绷着白色画布的画架,并常常念叨着要“画出一幅杰作”。也许我们开始会觉得他的话是可笑的,读完全篇后,我们往往会改变这个观点。而“边缘枯黄”“茎部深绿”的藤叶不也正是贝尔门的真实形象吗?——“边缘枯黄”正如他沧桑潦倒、火气十足有时甚至让人生厌的外表;而“茎部的深绿”,正是他不泯理想、充满温情与爱的内心。
  最后,匠心设主题。欧·亨利的小说往往给人震憾。如果说他的《麦琪的礼物》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或“心酸的浪漫”,那么这篇小说可誉为“含泪的真爱”或“心酸的美丽”。如果把小说比喻为一首凄婉的悲壮之歌,那么,老贝尔门正是这“含泪的真爱”或“心酸的美丽”的作曲者。他让我们沉浸于人世间的哀婉凄恻,痛苦于红尘中的艰难困苦,但又感慨于天地间不泯的美丽与温情,这就是欧·亨利小说主题独有的“矛盾统一”的辩证美,让人如听《梁祝》最后的《化蝶》一章,哀其今生难圆的悲恸,又叹其坚贞爱情、因爱化蝶的美好。
  当琼西看到藤叶只剩下最后一片,联想到自己快要病逝时,出于“爱”的贝尔门用生命与爱终于画就了他一生的杰作——那片“茎部深绿色”“边缘枯黄”的藤叶,他心灵的真善美也在那一刹那照亮了他黯淡的一生、照亮了整部小说。
  
  熊卫国,刘海涛,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品读《最后一片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