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60

[ 陈丽娜 文选 ]   

语文情感教育探索

◇ 陈丽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情感水平都在不断变化。语文学科对情感教育起着很重要作用,笔者力图从情感教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探索语文教学的新策略,从而陶冶情感,建构学生完满的人格。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直居于灰姑娘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教学过程中存在无目的性、无方向性、无教育性。
  
  二.实施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
  
  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诚;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细雨霏霏的柔婉……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在实行情感教育中的主力军地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施语文情感教育。
  
  1、缘境入情,激发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情感,要求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同时,教师要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等情感需要。教师还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
  
  2、自主参与,鼓励学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例如对于诗歌和散文体裁,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是轻缓?是低沉?是飘逸?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的轻重音处理。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边修正。这样,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作者的体验,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而对于有情节、言语动作性强、心理活动较丰富强烈的文本,则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即让学生担当、扮演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以我身置换他身,以心换心,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践履其情感过程的方法。
  
  3、迁移外化,引导学生抒情。
  所谓迁移外化,即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得以外在的倾吐,并借助外物使情感得以拓展和深化。语文教学中抒情策略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法:借言语以外化和借文字以迁移。借助口头言语来抒发读者所体验到的内心情感的主要方法有个人发言、对话讨论、辨论等,也包括朗读和背诵。借文字以迁移是“情动而辞发”的另一种形式,所凭借的手段是书面的文字而不再是言语,亦即将读者的情感体验以文章的形式加以抒发。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中,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母亲,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有位学生写道:“我的妈妈在无私的付出中衰老,母爱在妈妈的衰老中越来越伟大。从厨房到卧室是二十步,这条曾被妈妈用脚量过无数次的路,在她脚下是标准的二十步……有一天,妈妈突然惊奇地对我说:‘双,这段路怎么从二十步变成了二十三步呢?’……看着妈妈步履蹒跚地走在那条她最熟悉的小路上,看到一滴滴的汗珠从她那深刻着皱纹的脸上滴落,难道这仅仅是路、是母亲的汗珠?而这条多出来的三步更让我沉思……”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让孩子读懂了博大的母爱。课堂之外的文字写作时空更加自由,思维的加工变得更加细腻、严密,学生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细腻。
  人类的情感正如大地蕴藏的金矿一样,在后天的开发(启蒙)、提炼(培养)中变成闪闪的金子。这对于净化心灵,完善我们的道德情操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如能正常进行,语文教学就会适时适度的催开中学生如花般美丽的心灵,让每一支充满个性的心灵之花和谐绽放。
  
  陈丽娜,教师,现居辽宁瓦房店。

语文情感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