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名句名篇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谛,或描摹人物情貌,或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在历年的高考中,对“名句名篇”的考查从未停止,老师、考生犹为重视,且该考点属于A级水平,难度不大,历来也是属于“兵家必争之地”。那是否意味着这一道题的分数每个考生都应该十拿九稳地拿满分,事实并非如此。每次考试时,除了基础好的同学能拿到5分以上外,其他的同学只是能拿到3分或4分,甚或有基础较差的同学只是拿到2分以下,丢掉的分多可惜啊!是不是学生太忙了,所学的功课太多了,来不及背呢?并不。学生们几乎每天早读都读,时间非常充裕;是不是老师不重视呢?并不。你看有的老师今天抽背,明天默写,后天小测,孜孜不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是不是要求背诵的篇目太高深莫测了,学生们望而生畏呢?并不。要求背诵的都是千古名篇,读起来朗朗上口。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在古诗词默写时该拿的分没有拿到手呢?要想古诗词默写披荆斩棘,稳拿高分有何秘诀呢?我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灌输理念 学生重视
1、一分决定你的命运
近年来,我的考试理念:该拿的分一分不丢。这一点深深地印到了学生的头脑当中。高考中“名句名篇的默写”就是属于该拿的分一分也不能丢的考试类型。古诗词默写在考试的等级中是属于A级水平,那就意味着是属于较简单的题目,无论是哪种水平的学生,都应该尽全力拿满分。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君不见,有时候一分就决定你是上本科还是重点,是专科还是名落孙山,所以说,就算是一分也丢不得,更何况古诗词默写题有6分呢,也有同学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这6分没有了,我在另外的题目拿回来不就行了。何苦为了这6分整天读来读去,记来记去,烦死人了,值得吗?我要告诫这些眼高手低的同学,你有把握其它题目拿高分吗?就算你其它题目拿高分了,难道别的同学就拿不了高分?两相比较,谁高谁低,一目了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争是残酷的,难道你能轻而易举地把这默写题的6分拱手于人,难道你忍心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白白付之东流?难道你忍心父母在家痛苦流涕?不,决不能,既然如此,每一位同学都应该要重视“名句名篇的”默写,这样考试才有必胜的把握。
2、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背诵名句名篇,旨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虽然对名句、名篇的理解,是随着一个人的经验、阅历的不断丰富而深化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能熟悉这些经典名句,当你和他人谈古论今时,当你和他人进行唇枪舌战地进行辩论时,当你举起笔来述说甜言蜜语时,你心中的名句名篇肯定会成为你的得力助手。如当你想抒发亲情时,心中文思涌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等等这些诗句顺手拈来,恰如其分地表达心中所思,那多好啊!当你想抒发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喷薄而出,诗词言情,那是何等的深情厚谊啊!当你想抒发自己的悲伤情绪时,“一丝柳,一寸柔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心似双丝网,心有千千结”,“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诗词顺流而下,也不禁令人愁肠满绪,悲从中来。当你是七尺男儿,想抒发壮士踏行的脚步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又是何等豪情万丈,英气逼人……古人说得好“一词一句总关情”,当我们在诵读时不断地与文本言语之声进行碰撞、交流和融合,就能把经典名句名篇尽收脑海,做到胸有成竹,生活中学以致用,用经典名句名篇指导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肯定其乐无穷。
二.方法指引 效力无穷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也同样如此,要攻占名句名篇默写这座堡垒,还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强化两条攻关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1、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对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我在学生们整体背诵大体过关后,再把其中的名句名篇精选出来,把这些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的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2、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一般采用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自查。我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时,再配套印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第二步:抽查。课前一分钟,我随机抽三四名学生对句或演板,每天抽查。第三步:考查。每次小测或月测,我都要设计四五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这样反复练习,可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效果。
三.找准病因 引以为戒
1、重下句轻上句
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记忆规律使然,默写填空时,给上句填下句,很容易填出来,一旦是给下句,而要求填上句,很多考生就好像一下子短路了,很难想出答案。如08年高考默写题:【上海卷】第一小题 ,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第四小题,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福建卷】第一小题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腾王阁序》),第四小题,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第五小题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广东卷】第三小题,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湖南卷】必写题,!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浙江卷】第一小题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安徽卷】第四小题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第八小题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09年高考【广东卷】第一小题,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可见在历年高考中,各省市都很重视对这种考题的考查,考生应特别注意。
2、重句音轻句义
许多考生在识记名句名篇时,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重音而轻义。结果导致高考默写时,要么写错字,要么写别字,很难准确默写到位。如《劝学》第一段中有一句高考名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但无论默写多少次,学生总是默写错,总是把“省”写成“醒”,“己”写成“已”,追究错误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日参省乎己”句意“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所造成的。又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在默写时,总是把“宵”写为“霄”,其实“宵”和“霄”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宵”指“夜晚”,“霄”一般和云或雨有关,如云霄。只要了解两词是属于音同形似义异字,我相信默写时就不会出错了。
3、重名句轻语境
受高考题型的影响,学生记忆的往往是由上下句组成的名句,如果只是孤立地考这两句,学生还能写出答案来,但如果把它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来考查,许多学生就可能会因为对语境不熟悉,而不知道所措,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记忆时,着眼于语境,结合具体语境来记忆名句。
实践证明,复习古诗词时,只要师生齐重视,并注意纠正自己的各种错误,复习方法正确,就能披荆斩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梁锦云,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