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大丰庭宿舍旁边的山坡上,长着一颗孤独的树。每当我从那经过时,我的目光总是会在“他”的身上停留几秒。
是的,我用“他”来形容这棵在坡顶孤单的树。我总觉得他是有思想有“人性”的。漫坡的野草灌木和矮树,枝桠缠叠在一起,表面看似热闹无比,实际是过分的拥挤遮盖了草木各自的特点,让人无从分辨。而他就是那样一个似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家伙。他的躯干笔直冲天,他的高度远超他人,这点确实让他很惹眼;他的树皮又黑又硬,叶子的形状也很难谈得上美感,也没那么光彩照人。
他的生活很随意,他从不去模仿别人,去追随什么,他不喜欢与别的树缠在一起,他喜欢做独立的自己。他很高很硬,但从不欺负别人。但他又有点倔强,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是他不信,他总是努力地长高长粗,始终高高的迎着风,去触摸着天边的云彩。
校园中的“他”是不是很多呢?他们在大家聚在一起狂欢的时候,独自在一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奋斗;在大家都不理解他的时候,独自努力,舔舐失败带来的巨大伤口。当大家像藤蔓缠在一起时,他一定会被遮挡忽视,而当他成功,当他辉煌,当他的躯干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一定会脱颖而出,受到众人的仰视。
我时常站在这棵令人仰视的树的旁边,我是特意穿过密集的灌木丛来到这里的。近距离的接触他,其实感觉这棵不知品种的树,也同其他的树一样普通。一样的阳光,一样的土壤,同样长着树干和叶子,但那不同的高度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是他心中理想的高度!
那棵树是从山坡顶出土的。被别人包围,为了生存他只能同周围的树疯狂地夺取阳光与养分。可以说,从出生起,他就历经千难万险,从破土始,他就被迫有了同山顶一样高度,夺取阳光的志向。
“我踩着我的智慧,将比任何一座大山高耸。”哲人如是说。
他就是踩着自己的理想,长成了山坡上最高的高度。
有理想的人便有了成功的可能。与只会空想,夸夸其谈的人相比,优劣一目了然。怀有理想的人能用别样的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花之悸动,能闻到别人无法闻到的花之芬芳,听到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花开的声音。这是理想之花的召唤,而这,却是所有沉湎于世俗之利、迷幻于灯红酒绿的狭隘之人体会不到的。《小王子》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一望无际、变幻莫测的的沙漠不正像我们的未来吗?正是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而梦想越高远,自己的眼光也就越高,要求也随之提升,这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寻找的不只是一口水井,而是合乎内心灵魂的生活和幸福感。一切追求的最高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灵魂找到安定的家,让心扎根,不再流浪。
校园里的那些“他们”也有着像那棵高树一样的梦想,那么就像那棵树一样努力吧,乘着自己的梦想,去汲取阳光。征途中,也许会觉得孤单,但不安于寂寞孤单的人只能永远埋没于喧嚣中。厦大就如一片肥沃自由的土壤,只有自己努力的将根扎深扎牢,方能汲取最丰富的滋养。90年来,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在厦大这片圣土上成长着,他们的成功不正像这棵孤独骄傲的树吗?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世世代代散发出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心中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高度结合,方能幻化为永恒的前进动力,厦大的先辈们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坚持办学,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授予学子;在国家建设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了回国教学,让自己的智慧在熟悉的故土绽放光彩。前辈们的精神和意志无论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褪色,而厦大,更因为有了那么多优秀的学者而光芒四射。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说到:“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所以,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大学的成功,不在于楼房建筑多么的奢华,而在于其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我想,厦大的成功造就了名师,而名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造就了厦大永恒的成功。
漫步于校园,总能不自觉地生发出一种敬畏之情。无论是静穆的图书馆还是校园中有灵性的一草一木,仿佛于冥冥之中向我传递着厦大的精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90年来,它一直坚持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从若谷音韵到凌云壮志,从映雪之国到笃行慎思。斑驳的建筑,参天的古木,诉说着学校的历史变迁。浓密的林荫道,潋滟的湖水,见证着学子的梦想启航。
而今,我依然一如既往地追寻我的梦想,像那棵孤树一样,做好自己,做最质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别人怎么想,只有自己的纯心是最重要的。我用眼睛看美丽的风景,用耳朵听远方的鸟声,用双手触摸清凉的河水,用鼻子嗅闻幽微的花香。而舌头呢,只用来品尝生命的美好滋味。就如同孤树一样,生长到一定高度,也要停下来听听灵魂的声音,理想是促进成功的催化剂,但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灵魂的安宁,也许这正是孤树对我的启迪。
李璐楠,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哲学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