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决定因素是其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现在“科教兴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民族的腾飞大有希望。“计算机普及从娃娃做起”正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教师,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建议。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生的心理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例如在教学《初识windows98》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大型商场,请小朋友们要特别地注意老师介绍的一道道‘商和放在一旁的‘价格表’。”也许听到这时学生还是有些疑惑,但这就是传授知识的契机,正如古人说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听了老师的讲解你马上就会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时电脑房鸦雀无声,无数双求知的眼睛盯着你,这时你就可以把关于windows98桌面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语的设计是多样化的,一个好的提问就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如“你能让电脑为你唱歌吗?你能用电脑画画吗?”此类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从游戏引入,让学生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计算机课寓于游戏中,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兴趣的支持下掌握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指法”的过程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弹钢琴》,比赛谁弹的曲子最优美。学生在“弹钢琴”的实践中发现,要弹出一首好听的歌,必须先练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
3、耐心指导,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层次不一,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在上机实习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个别指导,一旦发现有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
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画笔时,在作业中可以给他们提出怎样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灰线构成。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例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
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部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于是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就被‘压’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还是有些不好,因为图片的色彩对比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
第二个问题“小块文字进行编辑”也得到了圆满解决。大家知道WORD2000的文字编辑是从左到右。但是如果我们先在左边写一小段,然后在右边写一小段,怎么办?他们巧妙利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于是就可以只在文本框范围以内写文字了,其他地区一律不会受干扰。而且利用“线形”和“虚线线形”,他们还将文本框线进行了随意美化。
四.优化教学结构,适应新信息时代的需要
皮亚杰的信息处理能力说和奥苏贝尔信息处理过程说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教学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结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五.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不是进行以就业为目的的单纯技术培训。因此,每班每一星期让学生推选一位信息小博士,在上课前花5分钟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一周时间中他所了解的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自学能力也很重要。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给学生自学时间,教会学生使用“帮助”。
六.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互助品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电脑,让学生感受一点一滴的成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机,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让他们明白电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神秘,这样,每当学生完成了一件作品,他们的自信心就悄悄地树立起来了。使他们逐渐养成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转化为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在长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教师们长远的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的,就一个知识点而言,主要有以下过程:
教师的“教”:基本讲解→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学生的“学”:笔记心记→自己摸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自主创造。
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借鉴,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信息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归根到底就要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样信息技术课的魅力才能永存。
杨永青,教师,现居江苏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