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师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引“深”阅读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成为学生升华情感的有效载体。那么,怎样使引“深”阅读运用得巧妙、运用得有效呢?
1、理清“脉络”——围绕文路和学路进行引“深”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文路是:柳树的样子→柳树的精神 →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的学路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充分感知这株柳树样子的“神奇”,再深入感悟这株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生命力强、顽强不屈的精神,最后领悟文章所引发的人生哲理。根据文路和学路,我抓住文章的主线“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去学习课文:通过图文对照、反复诵读关键词句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到青海高原一株的神奇;再引导学生将这株柳树与家乡灞河柳树进行比较,引导发现各方面的不同,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命运的顽强不屈,从而使情感走向深入;最后启发学生感悟,引发哲理。
2、化解“矛盾”——找准文本知识的思辩点进行引“深”
五年级上册的《水》这篇课文字里行间弥漫着乡亲们的“缺水之苦”和“享水之乐”。这一“苦”一“乐”,看似一个矛盾点,但其中的联系对挖掘文本的最终的情感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体味。一、通过文中的特殊物品及一串数字来体会“缺水之苦”。二、用心地品读,读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读具体描写人们快乐的句子来更好地理解“享水之乐”,学会在比较中辩证地看问题。三、苦乐辨证,凸显“快乐”。引导学生透过这个“缺水之苦”和“享水之乐”感悟作者创作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教学理清了“脉络”,分清了文本的层次,使学生对全文脉络有了清晰的印象,既而引“深”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3、创设“情境”——抓住现实与文本的联系点进行引“深”
《2008,北京!》生动地记叙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北京人民热烈欢庆申奥成功的沸腾场面。那一刻,北京沸腾了!全国人民沸腾了!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人们申奥成功的喜悦?如何让他们体验这种欣喜若狂的欢庆场面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沸腾”一词来引导,从理解“水”的沸腾到“人群”的沸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那一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对当时场面的紧张、我国申奥的快乐能有所体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从文字中去品味“沸腾”,感受那份快乐与激动。如此设计,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达到文与意的融合。
4、引领“涵咏”——借助教学语言进行引“深”
要想学生的情感走向深入,教师的情感必须提前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着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而波澜起伏,或激越豪迈,或低沉伤感,或悲悲切切……将自己的情感借助教学语言来外显,巧妙引读,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富有情感性。例如:教者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后两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读: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是整整65年。诗人写这首诗,中原沦陷已整整65年。65年,780个月,23700多天啊,一个刚刚落地的娃娃也已经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啊,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看似简单的几步引读,却让听者有着心潮澎湃,情感激荡的感受。为何有这样的魅力?原因就在于教师结合诗人经历,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学生辐射,引导学生“涵咏”,使他们对文之意、文之蕴、文之神──“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原因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在这样的引“深”阅读中,诗人“耿耿不眠”的爱国形象在学生眼前高大起来,与诗人内心的深层情感相碰撞。此时的学生尤为投入,从而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升华了情感。
夏莉,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