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91

[ 李华香 文选 ]   

让语文课堂多一些人性关注

◇ 李华香

  前几年,相关部门作了一份调查——你最喜欢的学科,一个几乎令所有语文老师都不愿相信的残酷事实摆在大家面前:语文排在倒数第二!与此同时,有的学生竟然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高考,我还会学习语文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语文教育怎么了?一个本应充满激情,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怎会落得如此下场?于是针对语文课堂的种种讨论更是纷至沓来,也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自我反思。在此我也想谈谈自己作为一个从教十余年的中学语文老师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出台,作为基础教育各学科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不断抽条发芽,展现新绿,语文教学现状已大大改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得到体现,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那种“偏爱”仍未割舍!有人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理解为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我觉得这是片面的。因为如果仅仅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所教内容却并未有多少变化,这样虽然学生的参与多了,但未必就能真正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未必能改变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语文教学最终能得到人们多少认可也是不言而喻的。我觉得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我们对所教学内容的大胆思考,只有将所教内容与所教方法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面就将我对所教内容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大家要把语文学好,它是基础,语文学不好,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现在想想,老师的话不无道理,但仅仅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大家都很重视这门学科,但却对它喜爱,课堂上曾经讲解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中学,更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要,有意识但不露痕迹地多进行一些人性化思想的渗透。因为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人的往往是情感因素,而不是字词句的运用。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应“披文以入情”,几乎所有的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都充满了对“人性”、“人情”的关注和关怀;也正是这种关注和关怀才使本没有生命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激动、兴奋、伤感、愤慨、自豪、含蓄等种种情感,可以说对“人性”、“人情”的关注和关怀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对“人性”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应该是既包括作品也包括学生这一主体,而且应该是二者的一个有机的结合,这样才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并唤醒学生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情感的追求。
  所以我们在课文教学中不仅要考虑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还应该多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并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来激起一种情感共鸣,只有共鸣的课堂才能是更有效的课堂!下面我就以几篇课文的教学为例:
  教学《鸿门宴》时,我花了不少时间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两个形象:先让大家自由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到这儿很多人会觉得人物分析该结束了,可是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结束并不能给学生留下多少东西,因为我们知道现在不少同学的历史知识相当贫乏,靠这样的分析很难让他们获得多少东西。于是接下去我又作了这样的引导:假设这两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更愿意和谁交朋友?学生一般都回答“项羽”,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心眼。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确实,要我选我也选项羽,看来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有心计……”看得出不少同学都表示赞同。这样既能拉近课文(人物)和学生的距离,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做人、交友的最起码的道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到这儿还不应该结束,最后我又让学生就项、刘二人的命运进行一些讨论,最后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了这样一番小结:“尘埃落定,胜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项羽乃战场上的真英雄,却偏偏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与刘邦一争高下;创造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战争神话,却败在了根本不是对手的刘邦手下,落得自刎乌江、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可见,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同学们,我们正身处一个有些浮躁的社会,大家也正处在一个容易浮躁的年龄,但我们必须以项羽为戒,不能瞎凑热闹,否则就会迷失自我。你们说呢?”一席话让不少同学若有所思。
  再看看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语言朴实,如果过于强调字词句,就很难把握这篇文章的精髓,当然也未必能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于是我把分析重点放在“顽强的生命力”这一主题上。为此,我首先朗读了一段两年前《扬子晚报》上刊登的季老小时候和留学德国时的故事,然后简单介绍了《牛棚杂记》,在分析课文时抓住荷花顽强的生命力,最后说了这样一些话:“同学们,你们体会到了吗?文中的荷花不就是作者,作者不就是荷花吗?荷花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和顽强,犹如迎霜的松菊,又像傲霜的蜡梅。她让我们想到了挣扎于历史苦难长河中的人们:持节牧羊的苏武,身受宫刑的司马迁、慷慨就义的文天祥……还有经历了十年浩劫仍能笑对人生的季老。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人在困难面前停步了、犹豫了,甚至有人放弃了生命,但生命只有一次,何其宝贵!岂能轻易放弃?让我们记住季老笔下的荷花吧,因为老师真的希望你们都能笑对人生,并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当我说到这儿时,教室里特别安静,连坐在最后的一个有厌学情绪的男生都抬起了头,眼神显得有些激动。我想这安静和激动一定与最后几句尤其是“希望他们幸福”的话有关吧。
  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是许多其它的语言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身为语文老师怎能忽视呢?把我们在课堂上对字词句、篇章架构分析的时间拿出一些来,用在对学生的人性的关注上吧,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语文原来是充满了人情味的”,“语文是让人激动的”。
  其实,不仅语文学科如此,只要动动脑筋很多学科都是可以进行人性化思想渗透,具有人情味的。
  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教有所得》中有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应该更好地符合童心和人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这的确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比较欠缺的。”(李镇西《教有所得》第27页)我觉得只有一个充满人性化和人情味的课堂才更具有吸引力,也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性和健全人格,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才更有保障。愿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改变人们对语文课堂的看法吧。
  
  李华香,江苏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让语文课堂多一些人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