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汉语词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给语文教学以适当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回归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弘扬人文精神,从而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内涵 拓展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没有数据,不可统计;没有公式,不可推理、演算。它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由量变引起质变,做到厚积而薄发。但考试明确着前进的目标,教参规定着教学的方向,面对现实,语文老师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于是现在有许多语文课是急功近利的、忽视人文性的、目中无人的,片面强调其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最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一.师生同构,享受人文精神乐趣
人文素养是现在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人文素质就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上,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简单的说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人。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对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只强调书本,只灌输知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最终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科学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人文科学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科学必将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我们培养的人才,又有几个像蒋昕捷那样能写出《赤兔之死》这样的满分作文,又有几个象韩寒这样能频频发表文章,著书出版?更何况,他们的成就又岂是语文课上练就的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过多地强调字词句的分析,而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今天,对语文的认识已渐趋统一,尽管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但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理想色彩,任何形式的人文教育都应该是以理想主义作为基本气质的。所谓理想,那是一种想象与希望。因此,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那么,他最起码的语文素养——自由思想的精神不能丢。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点的训练与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这种风干语文教学的做法,语文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独立思考和自由批判精神的丧失,是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虽然束缚语文教学的规定还很多,在这种种限制之下,我们可不可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在教学《故乡》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杨二嫂性格中的爱贪小财,尖刻泼悍,自私自利等,也要启发学生思考:杨二嫂二十年前与如今判若两人,是什么让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让学生了解像杨二嫂一样的小人物也有让人心酸和叹息的一面。要能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自由批判的精神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个体审美体验,这样才能带动学生探索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同样,“一个真正热爱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他首先是一个具有自由批判精神的个体,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人”。因此,对语文课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是对我们自身负责。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虽然有许多困难,有较大的阻力,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成长、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为了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对人的重大意义。可能前面的道路是山重水复,但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对此,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作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二.立足教材,挖掘人文思想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材会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有的展现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这里面负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忠君爱国的屈原,淡泊名利的刘禹锡,毅然归国的钱学森,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光芒,它们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在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地把语文教材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首先,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养成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塑造爱美的灵魂。那“吹面不寒”的风,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那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让学生的想象驰骋,再现五彩斑斓的画面。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对人间至情的讴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体会。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部分学生生活枯燥,缺乏情感,对生活少发现、少感动。在学习《甜甜的泥土》的时候,应启发学生领悟生活不都是如糖似蜜,在不幸的生活中还是有人在苦苦的挣扎的,他们是“弱势群体”,应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再次,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主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社会、人生。
三.走进名著,拓展人文环境外延
教材始终只是引子和例子。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学生终究会“营养不良”的。因此,课外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认真阅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书目以外,还要利用好手边的《语文读本》,更要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把他们带进文学的殿堂。一本著作往往就代表着一个时代,一本著作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特色,当然更代表着一个作家的风格。鲁迅刚正不阿、言辞犀利,他的文章针砭时弊,因此说他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沈从文的小说又似乎为他的家乡——湘西,在唱一曲曲的牧歌、怨歌与挽歌,让人领略湘西独特的美的同时,又为这个地方落后、闭塞而感到的难过。只有走进《边城》,才能感受湘西,才能认识沈从文。因此,在教学《端午日》之后,可向学生推荐《边城》。阅读名家的书籍,对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创作个性,客观、公正的评价作家,增进自我人文素养是大有帮助的。读这些书,可以追寻大师的足迹,触摸先哲的脉搏,受他们思想、智慧的浸染,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自我的超越。
四.融入社会,增添人文素养底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很重要的一点还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一本大书,走进社会大课堂。多角度,多层次地利用社会上的一些人文现象、景观以及人文遗迹来引导、启发学生,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学生的思想单纯幼稚,生活阅历肤浅,常常“跟着感觉走”,流行歌曲为他们喜闻乐唱。我们可以利用流行歌曲来相机诱导,这样能避免空洞的说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七子之歌》时,唱的效果明显比分析课文的效果要好,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在配乐唱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西方列强的霸道,落后要挨打的道理;唱《我是中国人》《我的中国心》,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唱《爱拼才会赢》《水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听一些经典的CD,观一些优秀的MTV,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分一样充溢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发现,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身边的丰富的人文材料,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熏陶。可以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家史,村史以及地方史,使学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让作品中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总而言之,人文、人文文化、人文素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兴旺之根,民族之根本取决于人文文化与素质。”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认识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我们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爬茅山,在游茅山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我国的宗教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了解新四军浴血奋战的经历,体悟爱国情怀,珍惜幸福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无论是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还是从教师自身的发展出发,都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学也只有走一条尊重人、尊重生命、重视人文的道路,才能培养出一批批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对语文教学的指责和抨击才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鲜花和掌声。
王丽华,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