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将“探究”列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并指出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组织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只等着老师来说了。而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又是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因而必然是探究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笔者提出问题,刘兰芝被婆婆遣归,临行前着意修饰“严妆”,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笔者提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一经抛出便“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兴致高昂,学生讨论后回答:它照应开头,说明她的心灵手巧;也传达出她此时内心悲愤难当,但外在却如此从容镇定。她嫁到焦家,是严妆而来,现在被驱遣回家,也要严妆而去,美丽温柔的兰芝,严妆而来,又严妆而去,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眼泪!显示了她不卑不亢的性格。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这样美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活活吃掉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把兰芝写的越美,她的毁灭就越震撼人心。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
二.启发求异思维,善于用开放式问题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项链》时,我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于是,笔者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也不同,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也得到培养。
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让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老师可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可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阅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也可由教师指定,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的心得体会;可指导他们办墙报、板报、手抄报等,以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学生课外读书的成果。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薛艳,女,甘肃武威十八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