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
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
(1)懂得对联创作的修辞手法及基本知识。
(2)学会使用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2、知识目标
(1)能正确理解一副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2)能使用学过的修辞手法,举一反三,自创一副对联。
3、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兴趣及爱好;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字创作的能力等。
教学策略与方法
启发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
一.课程导入
首先,请四名同学上台,作为老师的助手。一名扮演朱元璋皇帝;一名扮演随从;一名扮演理发的手艺人;一名扮演补鞋的手艺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微服私访,看到市民张灯结彩,大门口粘贴对联,一派喜庆吉祥的景象,高兴极了,连说:“棒、棒、棒!”突然,他看到一家门前没贴对联,于是上前询问。
“我不会写!”主人答。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皇帝问。
“理发的!”
皇帝略思片刻,唤随从找来笔墨,为其写出一副对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头功夫。
再往前走,他又看到一家门口没有贴对联,得知主户人家是一位补鞋的手艺人,提笔又写下一副对联:
锥锥锥,锥出穷鬼去,
拉拉拉,拉进财神来。
皇帝有点不高兴地对随从说:“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不会写对联?赶紧找位老师教一教啊!基本知识就行!”
随从说:“皇上,那边有位肖老师,不妨让他试试。”
“好,不过,我得考一考他。”皇帝叫肖老师对对联。
上联: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朱元璋。学生代)
下联: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浙江。(刘伯温。教师代)
皇帝说:“还行,你就给大家讲点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吧。”
老师活动:请四名学生做助手,学生表演,教师旁白,引起对对联知识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积极思考,皇帝写对联,可见其意义不一般。
活动达到的目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活动项目一 知识准备: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要用廖廖数语,做到文情并茂,形神兼备,给人以诗画艺术美的享受。我认为:对联是语文的奥林匹克。小对联,大智慧。下面,以皇帝考老师的那一副对联为例,讲一讲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皇帝的那一副对联运用了四种修辞手法:藏字(镶名)、数字、同旁、连珠(叠字)。
(一)藏字联
藏字(镶名)就是把人名、地名、物名等镶嵌在联语中。
例1: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变旧山河。
这是郭沫若先生所作,他把毛泽东的名字巧妙地藏于联头了。
例2: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
这是邓小平同志所作,他把列宁的名字巧妙地藏于联头了。
例3:根植群众博爱相伴资源整合三个适宜尊重民心科技强市创绿色城乡世间楷;启迪心灵和谐同行结构调整双项转移看准行情执政富民建文明家园天地红。
例4:文明城市博爱洪流开启经济发展人杰地灵世间楷;绿色家园和谐清风植根思想解放日新月异天地红。
例3、例4中的根楷为中山市委书记,启红原为中山市市长。
(二)数字联
数字联即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特殊意义。
例1:二三四五;(缺一 衣)
六七八九。(少十食)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旧社会穷书生自题春联)
例2: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解放前旧艺人侯宝林所作)
例3:一岁两春双五月;
四年一闰单一天。
例4: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冻”,“东两点”;“洒”,“西三点”;“切”,“横七刀”;“分”,“竖八刀”。字的分合既佳,表意又很顺。
(三)同旁联
对联中文字的偏旁部首或部分偏旁部首相同。
例1: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例2: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明朝宰相叶向高)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新科状元翁正春)
例3:泪滴江汉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挽联)
(四)连珠联
也叫叠字,就是利用汉语一字多义多音,同音假借等特点,把相同的字叠用,如穿珠成环,妙趣横生。如苏州的网师园对(楹)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例3: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批:长长长长
Chángzhǎngchángzhǎng
chángchángzhǎng;
Zhǎngchángzhǎngchángz
hǎngzhǎngcháng
横批:Chǎngzhǎngzhǎng
cháng
这是豆芽铺的招牌联,应该是借鉴了山海关的楹联后,再出新而来。
老师活动:1、讲定义、举例子;2、引导学生看教材,做笔记;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学生活动: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读课文、做笔记。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自主描述法、多媒体演示法。
活动达到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好知识准备
(五)教师提问。(判断下列各组,是对联的打“√”,不是打“×”。)
1、孙行者;
祖冲之。(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3、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
4、门外两竿竹叶;
室内一片阳光。( )
5、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六)学生准备回答问题及创作对联
1、分组、下达任务:
①分组:全班学生分为5组,每一组有12人,设一名小组长,一名副组长。
②人员分工:经过讨论,组长确定代表发言。
③明确任务。任务1:各组派一名同学回答判断题的“是”与“不是”。
任务2:人人写对联,小组学习交流,代表发言。
④提出要求: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同心协力,完成任务。
2、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创作的对联。
3、辅导有疑问的学生,创作对联;
4、解答学生的提问。
学生活动:
1、首先回答判断题的“是”与“不是”。
2、人人写对联,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代表发言。
3、学生代表张贴小组推选的作品。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
活动达到的目标:1能使用对联的修辞手法,自创一副对联。
2、锻炼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总结
对联,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今年十一届人大会上,有代表提出:“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发生撞击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在民族文化这一边,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
刚才,同学们都非常自信地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做了展示,表现得非常棒。你们展示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会使用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收获挺大的。很好!不过,要写好对联,还得去图书馆再读几本关于对联的书。比如:《对联故事》、《中国对联故事总集》等,或者上网搜索一些对联知识。
肖木贵,广东中山市技师学院教师。